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资源 >> 正文 >> 正文

天眼人物吴品仙用一生守护侗族大歌天

来源:笛 时间:2022/10/8

吴品仙老人(受访者提供)

人物简介:吴品仙,侗族,黔东南州黎平县九龙村人,自幼学习侗族大歌,成为远近闻名的歌师,数十年如一日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侗歌后继人才,为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

76岁的她,一脸慈祥,笑起来犹如春天山野里一朵烂漫的山花。

“饭养身,歌养心。”她这一生,学歌、唱歌、教歌。她是黎平县著名侗族歌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吴品仙。

侗族大歌是我国侗族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年9月,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吴品仙(右二)与侗族歌手(受访者提供)

6岁学歌 一生痴迷

从黎平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山区公路,穿过一座座鼓楼和风雨桥镶嵌的美丽侗寨——半个小时车程后,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九龙侗寨。

这天傍晚,夕阳还没收尽最后的余晖。九龙侗寨的文化传承室里,响起了美丽的侗族大歌。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以及从稻田里收割稻谷回来的村民,在这里学习和演唱侗族大歌。“劳累了一天,唱唱歌,解解乏。”村民笑着说。

“只要有人肯学,我就肯教。”教歌的,正是吴品仙老人。在这大山深处的侗寨里,吴品仙已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了几十年的歌。

九龙侗寨侗族文化浓郁,侗歌久负盛名,有“侗族歌窝”之美称,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之一。按照演唱形式划分,这里有大歌、山歌、流水情歌、琵琶歌、木叶歌、牛腿情歌、笛子歌等,而又以大歌著称于世。

吴品仙给当地小学生教歌(受访者提供)

吴品仙老人介绍,这里的大歌分“嘎项”“嘎玛”“嘎所”三种。“嘎玛”唱腔平和、稳定,意境缠绵,抒情性强;“嘎所”气势磅礴,大都模仿大自然之声,吟咏大自然;“嘎项”则是以上两种歌的综合,节奏感强,但节奏不过分急促,悠扬而不失缠绵,融哲理性与抒情性为一体。

吴品仙年出生于九龙侗寨,从小受到侗族大歌熏陶,从6岁起就跟奶奶、妈妈学歌,稍大一点又跟村里的歌师学习侗族大歌。

由于热爱唱歌,天生的好嗓子,侗族大歌唱得不错,加上长相出众,年,13岁的吴品仙刚从小学毕业,就在黎平县三个片区一千五百多名侗族小歌手中经过层层选拔,被选送到黎平县民间合唱团。

在县合唱团,吴品仙学习了不少地方的侗族大歌,成长为侗族大歌的领唱。作为领唱,在歌队里相当重要,领唱的音要起得恰到好处,非常准确,那这首歌就唱出气势来了。起高了就会导致唱不上去,起低了就没有气势。

从此,吴品仙开始了漫长一生的侗族大歌演唱和守护之路。

 回到故乡唱大歌

有人说,吴品仙傻。别人千方百计走出大山去往外面的繁华世界,而吴品仙呢,原本在北京工作,却千方百计回到了故乡。

“就像鱼儿离不开水,我离不开侗寨,离不开侗寨的侗族大歌。离开侗寨演唱侗族大歌,就没有那个味道了。”多年以后回首往事,吴品仙无怨无悔。

年7月,在唱侗族大歌方面表现优异的吴品仙,被选送到北京,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工作。

这让家乡人感到无比自豪,也让全家人倍感荣耀。当有人问吴品仙的母亲,你女儿去哪里去了,母亲一脸自豪地说:我女儿到北京去啦!

“到北京去”那曾是大山里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人生追求,吴品仙凭借一把好嗓子做到了,成为村里第一个因为唱歌而走出山寨吃公粮的人。

作为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一名演员,吴品仙多次到人民大会堂演出。吴品仙等人唱的侗族大歌,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成唱片,并在全国发行。

最令吴品仙难以忘怀的是,年10月,她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

北京虽好,但吴品仙思乡心切。“想念侗寨的糯米,想念侗寨的姐妹,想念侗寨里的歌声。”

吴品仙与侗族小歌手(受访者提供)

年,思乡心切的吴品仙向中央民族歌舞团提出请求,调回到了黔东南州歌舞团工作。

也曾由于过于痴迷侗族大歌,吴品仙给自己带来极大“麻烦”。年,在黔东南州歌舞团工作的吴品仙回到老家九龙侗寨过春节。家乡的侗族大歌令她流连忘返。由于在家与父老乡亲多唱了几天侗族大歌而耽误了返回岗位,吴品仙被单位领导拒绝上班,被迫返乡。

亲友替她惋惜,她却暗自庆幸自己终于可以长期在侗寨里唱侗族大歌了。“失去工作”回到侗寨的吴品仙,跟当地歌师进一步学习侗族大歌,为此又掌握了更多的侗族大歌。

年,拨乱反正,吴品仙复职,被安排到黎平县当地乡政府工作。工作之余,她一边向当地老歌师学习侗族大歌,一边向年轻人传授侗族大歌。

 倾心守护侗族大歌

年,吴品仙退休了。从此,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钟爱的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

虽然退休之前就早已是有名的歌师,但她并没有骄傲自满,也没有固步自封,依然谦虚地向更多的歌师请教和学习。她跟老歌师吴廷会等人学习,并把老一辈歌师流传下来的侗歌进行收集整理。“目前已整理出多首侗族大歌,覆盖了黎平县90多个侗族寨子。”因为侗族没有文字,她便用同音的汉语记录了侗语歌词,把每首侗歌的发音用简谱谱了曲,便于后人传承研究。

在不断学习中,除了侗族大歌之外,她还掌握了当地的拦路歌、敬酒歌、赞歌、礼俗歌、琵琶歌等余首。

“保护大歌,要从娃娃抓起。”退休以来,她在当地小学担任侗歌老师,把学校当成传承侗族大歌的阵地,自编教材,分低、中、高年级进行教学,还在学校组织侗歌队。她让学生参加当地的一些民俗节日活动,还组织他们去参加县、州、省举办的各种比赛,给他们平台展示,激发他们学习侗族大歌的兴趣。

此外,她还和村里的其他歌师一道成立了侗族大歌队,举办业余侗歌班,培养出了具有一定造诣的歌师10余人。她带领的歌队,拿过县里的侗族大歌比赛一等奖,也在参加外省的侗歌比赛中获得好名次。她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年8月,黎平县申报侗族大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她带领当地的大歌队到贵阳参加申报演出。

由于在侗族大歌方面的深厚造诣,她被广西龙胜县民族歌舞团、湖南芷江县民族歌舞团、湖南新晃县民族歌舞团聘为侗族大歌指导老师。年,贵州民族大学建立侗族大歌传承基地,该校特意聘请她为指导老师,在学校开讲《侗族大歌歌唱及传承保护》课程。

作为歌师,她一生授徒余人,其中还有“洋学生”——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倩蕾。英倩蕾为了研究侗族大歌,与九龙侗寨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年多。在吴品仙等歌师的帮助下,英倩蕾不但可以用侗语交流,还会唱30多首侗歌,并写出了关于侗族大歌的17万字的论文。

吴品仙(右三)等侗族歌手在悉尼大剧院(受访者提供)

在英倩蕾的牵线下,吴品仙等6名歌师走出国门,到悉尼音乐学院进行演出,优美的旋律飘扬在大洋彼岸,展示侗族大歌的无限魅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远柏

编辑骆航念

编审闵捷杨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