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之龙,字子云,庠生,自号“雪山居士”。史料载:“(其)远祖为回族,后籍于丽江,世居古城双石桥畔,与纳西人通婚,从纳西之俗。木府制下时期,与众土民同姓“和”,后复本姓“马”。牛焘、杨竹庐、桑映斗、妙明和尚等与他唱酬、交往甚密,视之为同族诗人。
马之龙远祖虽为回族,但长久地定居丽江,已经让马之龙融入了丽江的生活和社会环境之中。并且见证了丽江的发展。他对丽江的深厚情感不亚于丽江当地居民。他的诗作也对丽江文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后世的诗人亦留下了许多称赏他的诗作。
一、我有宝刀无处用,霜风锈涩不堪御。
马之龙品性高洁,不甘屈服于社会污浊势力。赵藩在《马子云先生传》说他:“长身鹤立,少慧嗜学,试辄前茅,故不屑为举子业,喜读天下古今利弊,思有以匡济于世。”。
《传》还记述了这么一件事:“嘉庆末,吏治日窳,而西洋英吉利输鸦片烟入广州,浸淫遍中国,滇处僻远,害尤及之。之龙慨然草《去官邪、锄鸩毒论》千余言,于提学试经古日,附试卷上之,讽以入告。提学骇诧,以狂妄为功,令褫其衿”国家内忧外患,鸦片对国民的摧残日益加深。
忧国忧民,慷慨大义的马之龙,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试卷上慨然草《去官邪、锄鸩毒论》针砭时弊。为此,他不但被剥夺了应试资格,还几乎遭致杀身之祸,只因当时在云南做官的林则徐十分赏识马之龙的忧国之举,倾力相助,得以幸免。
据说“马之龙被拘押在大理时,消息传到家乡,说他已经被判死刑,其未婚妻麻氏悲痛欲绝,致疾而死。马之龙遂终身不娶。”在丽江诗人中如马之龙一般耿直的人确实不多,他被未婚妻的举动感动的同时又愧对于她,所以马之龙决意终生不娶,晚年无子的马之龙可以说是孤苦伶仃、形影相吊。
返回丽江后,马之龙的人生事业希望的大门已经紧闭,但这并不能泯灭马之龙顽强的意志力,他返回丽江后无一丝消沉散漫之语,他携一柄红毛剑、一支铁笛,开始了近二十余年的漫游之旅。让剑与笛化作与恶势力斗争的利器。二十年间马之龙“遨游四方,齐、楚、吴、越、韩、燕、赵、魏之间,踪迹迨遍。”
结束这段漫游,回归家乡,形单影只的他多半借住在黄山寺、玉泉寺及雪山附近的各个寺院,以采药为生,来排遣内心的孤独。其晚年所作诗文中就有不少借宿寺庙,禅院静修,与僧交往的诗作。
二、马之龙诗歌内容
马之龙卓有才华,平生创作颇多,著有《雪楼诗选》六卷,附词赋一卷。其他还有《阳羡茗壶谱》、《卦极图说》及《临池秘钥》四卷诸作。《滇诗嗣音集》录其诗六首,云南丛书处选诗二百零九首,定名为《雪楼诗选》,赵藩为之序,并写有《马子云先生传》,收入云南丛书。《丽郡诗征》又录其诗二十一首。
其诗歌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深挚之情描绘家乡的山水,讴歌家乡山川景物。这类诗歌赢得了人民的共鸣与赞许,以至他的不少诗文至今还为丽江各族人民传诵。他描绘了玉龙山的壮丽高洁、神奇可亲及玉龙泉的幽美迷人、多姿多情。他对雷岩、石岩、方天洞、长春壑等的描写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他的诗歌中不仅有山水景物的逼真,而且融合有历史事迹和传说故事。有山有水,有雪有云,笔墨酣畅,气概非凡;情丝缕缕,生动感人。如他的《望雪山》一诗“一十三峰雪,晶然远照空,云霞生自异,土石退无功”他感叹雪山的雄奇壮美,雪山之巅莹莹白雪在湛蓝的天空闪耀着灼灼光华,美的让人无法移目。
再如他的《游雪山》歌,用歌行体的形式记录下了登临雪山的盛况:“立品须立最高品,登山需登最高山,雪山之高,高接天。”登雪山时的激情洋溢于字里行间,沿途游览雪山美景,更让诗人赞不绝口“铁堂横绝清凉境”、“玉壶奇景未遑顾”、“蟠虬飞龙悬半壶”山中美景应接不暇,诗人游于其间更是美不胜收。
赞美雪山之余诗人,也歌颂黄山寺边的古柏“不远黄山路,时寻晚寺中,来携半轮月,对坐一株松。”古柏的高古与雪山的雄奇映射于诗人的心中,滋养着诗人的铮铮傲骨。除了气势雄伟的雪山与古柏,诗人也喜爱玉泉景观幽美,在雪山的衬映下,玉泉景观更加可爱玲珑了。他的诗歌写得高远优美又情真意切。
字里行间里露出对故乡山河的热爱,感染每一位读者。他的散文《玉龙山记》,把个玉龙雪山描给得淋漓尽致:“(玉龙雪山)夹江而起,皎如削玉,势如游龙。”短短几个字,便把雪山的行态气势囊括,只有把玉龙雪山的轮廓深深映射在心中才能如此简洁而又生动的句子描摹出来。
雪山最神奇的当属,山上积雪,云雪掩映晶莹浩渺:“雪有古有新,古雪千古不化,新雪四时所积,旋积旋消。新雪季,古雪无增,新雪消,古雪无减。上有生云处,朝朝生云,云白色。雪不离云,云不离雪,弹指顷,变态无穷。”马之龙对玉龙雪山的爱,可以说是深入骨髓,他晚年经常游走于玉龙山上,观朝云暮雪、日落星辰。
这篇文章对玉龙雪山的景色逐一介绍,从山麓玉柱碑直到高处铁堂写得细致优美,描写沿途景物,沿途景观雷岩、光石岩、方天洞、长春壑等等,更是秀色可餐,整篇文章语言明快简洁、生动形象,令人神往。其间不但写山水景物,还穿插着些历史事迹和传说故事,让人们清晰地了解名胜的由来。
最后又回到山下,写玉壶雪山倒影作结束。这篇散文,生动地写出了玉龙山的不凡气势,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山中诸多胜境,笔墨流畅,气势充沛。史料载当时马子云外游归来,一回到昆明,主持五华书院的刘寄庵先生就邀集在昆明的名流,设宴大观楼,为马子云洗尘。马子云出示这篇《玉龙山记》,热情地向诸诗人介绍家乡名胜。
滇中诗人即写了不少对丽江玉龙山表示景仰向往的诗篇,成了当时滇中诗坛的一段韵事。正是诗人一往情深,写出了纳西人之所爱,使其诗人在纳西文坛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二类是抒怀诗,这类诗歌多是直抒胸臆之作,存天然,去雕饰,化景为情,直达胸臆。语言简洁明亮,朴实无华。
想象神奇,情感浓烈,极富个性。如《从刘寄庵先生大观楼咏笛》:“凭栏昆水秋,仙侣同画舟。中有三江五湖客,始辞岳阳黄鹤楼。先生爱我吹玉笛,风起云飞蛟龙愁。波涛倒流三百里,太华千仞随惊鸥。是时眼前洞庭水,胸吞万里长江流。须臾山定水还旧,兴酣落笔诗相投。先生仰天发微笑,梅花一片杯中浮。”
这里诗人云游归来,刘寄庵先生便设宴相邀,席间马之龙乘兴为先生吹笛一曲,激越的笛音荡漾在大观楼上空。时而带人领略激涛三百的踊跃;时而追随太华山的惊鸥;时而飘落在洞庭湖的湖面。想象神奇大胆。联系诗人年轻时侯破“试经”之忌以及得赦后,毅然辞家云游四海的行事风格,这咏笛诗确乎反映了他的思想性格。
诗人的咏刀诗更是如此“手提宝刀走万里,山虎水蛟不敢视。归来气不冲斗牛,穷庐但见挂秋水。”上文中的“笛”可以说是唤醒诗人斗志的“乐器”,“刀”便是诗人诗匡时济世的“利器”。面对科考的那一次磨难,性命虽然得以保存,然抱负终不得施展。
三、耿直豪放、坚贞高洁的“雪山居士”形象
1.耿直豪放的性格
一是行事直率。马之龙卓有才华,又读古今天下之利弊,胸怀济世之志,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将针砭时政的文书写在举子试卷上是不可为的事,但是他听到英帝国主义输入鸦片发动战争,侵虐中华的罪恶行径,以及由此给中华人民带来的种种危害和灾难,多少人为此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马之龙痛心疾首,作为一个势单力薄的书生举子,他只有将《去官邪,锄鸩毒论》附于试卷,引起统治阶层的注意。现在虽然见不到文章的原文了,但从提学惊骇,马之龙入狱,被乡人误以为马之龙被处以极刑,最后被剥夺考取功名的权利,可以窥见这篇文章是何等的慷慨激昂,针针见血,针砭时政。
这件事发生后,他的未婚妻以为他被判处死刑,悲痛而去。马之龙返乡之后,一面感念未婚妻的壮烈之举,一面愧对在家中酷酷等他考中功名后迎娶的未婚妻,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世人的议论,决意终身不娶。马之龙的行为可谓真性情真直率。二是性情耿直。破试题之忌讳,终身不娶这两件事,在当时可以说是让一个看不到当下也看不到未来。
在他所留下的诗文中却绝口不提这两件事,也并没有感慨万分,或者内心不满和愤怒。他勇于面对自己做过的决定已经坎坷的人生。马之龙被剥夺科举权利,终身不能进入仕途,没有家室和子女。唯有家中老母相依为命,家中老母逝去后,只有马之龙一人形影相吊。三是追求“执着”。
面对人生的种种磨难,仕途大门紧闭,他不能出相入仕为百姓谋福,但是情系甚深,心系家园的仕子之心亘古未变。诗人诗里有过许多咏笛,咏刀的豪放诗篇。咏笛诗将诗人的思想与性格附在其中,紧密相连,以至于笛我互化,将人生履历与曼妙婉转的笛声巧妙地融为一体。是诗人唤醒斗志的“乐器。
2.坚贞高洁的志士
丽江百姓饮雪山古雪融水长大,雪山对丽江人来说,就如同母亲一般神圣,慈爱,伟大,滋养了一代代的丽江人。诗人居所因面山而建,故名为“雪楼”。感山之灵气,浑然不觉时间流逝,不由兴然感叹:“无月亦晶莹,非秋恒飒爽,,身世两相忘。”玉龙雪山,高耸巍峨,雄奇浩浩的形象不仅融入了诗中,也融入了诗人的灵魂里。
马之龙骨子里就透着雪山那股苍劲,雄伟高杰的气魄。每次诗人仰望雪山,都如同与自己的灵魂对话,才会“,身世两相忘。”玉龙雪山就是世俗尘埃不染的圣地,这个圣地藏在诗人心中。又如:“立品需立最高品,登山领登最高顶。”就算面对世间邪恶,诗人也绝对不会屈服。
因此诗人在历经磨难后,仍然能吟出:“平提宝刀千万里,山虎水蛟不敢视”这样的诗句。马之龙笔下的玉龙雪山与他的精神相融合,化情物之情思,塑造了一位与雪山一样,坚贞高浩的志士。
四、总结
马之龙晚年生活十分清苦,他对现实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也更加凝重。马之龙也认识一些豪门、官宦,与戴云帆、刘寄庵、戴古村交往甚密,这些名士也十分欣赏马之龙的才华,他大可以去依附他们,但马之龙即便贫病交加、景况凄凉,也不愿如此,足见其傲骨。
黄庭坚曾评晏几道有“四痴”。“仕宦连蹇,而不能一旁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惧,已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今观马之龙可谓其有“三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