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笛
在阅读中被照亮
这次给您带来的是一份乡村、农民、乡俗、民间的书单。何为野?野,其对面是城市其对面是工业其对面是庙堂其对面是精英其对面是个体的造作。所以,野是乡村野是耕作野是民间野是百姓野是口耳相传的东西在野,就是在其间不是俯视不是仰视也不是旁观01岳永逸《朝山》岳老师是北师大民俗学的代表之一(现在人大)。多年来对北京及华北地区的民间曲艺、风俗、庙会的研究,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是一位能将西方社会学、人类学理论与中国的乡土研究深度结合的学者。这本书以北京妙峰山、河北苍岩山庙会、龙牌会、水祠娘娘会等等为个案,指出庙会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一个事件,一个对象,而是一种弥漫性、整体性、渗透性、建构性的存在,包括了自然、经济、社会组织、政治、信仰等各个层面,是乡民整体性的一种精神存在方式。精装,护封+内封的设计,是多次获得中国最美图书奖的设计师潘焰荣的作品,那时候还能跟他侃价。
河北赵县龙牌会
岳老师在水祠娘娘会上抄录香会的请帖(那时头发真多啊)
现今妙峰山进香的香会之一,五虎棍会
岳老师这几年似乎暂停了田野研究,在学术史方面连出新作,虽然不是我社出版的,我还是向大家热烈推荐。
02贺雪峰《治村》
国内社会学界派系众多。对我而言,所有能够深入田野,并且在田野中有所发现和创获的人,都是我钦佩的作者。贺雪峰老师是华中乡土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田野的研究方法、治学方式,所有的理论都从田野调查中来,而非先有理论设定,再去寻找中国的例证。《治村》就是这样一本书。谈到了乡村治理的各个方面,有选举和政治、乡村的财政与金融、乡村的基层治理制度、阶层与宗族等等。华中乡土学派的写作方式有自己的特点。就是基本上是最朴实的行文,少有西方流行的理论、概念,没有某些社会学家那样生动完整的故事,没有繁琐的脚注和引文,没有长篇大论,基本上是每篇三千字左右的观察随笔。但里面展现的现象,像一面磅礴的墙,虽然没有所谓的“主角”,但那些群像所牵动的社会现象,依然震撼人心。03贺雪峰《在野之学》
这一本是贺雪峰老师少有的专谈方法和理论的一本书。上面讲过,贺老师的这一派师生,都对理论,尤其是预先设定的西方理论,保持警惕。贺老师认为,真正的理论产生的方向应该是:田野研究-理论假设-田野验证,贺老师称之为理论的“大循环”。而他所批评的那些人的方法是:理论假设-田野验证-理论修正,他称这种方法为“小循环”。之前,贺雪峰与著名社会学者美国的“双院士”谢宇之间的论战不知道是不是大循环与小循环之争。但我从贺老师本人的初衷来看,我觉得大循环是对的。学者虽然在象牙塔里,但他的人生目标不应该是生产理论本身,或者说为了理论而理论,而是为了回应现实问题。小循环的目的其实就是生产理论。这也是西方学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绝大部分学者在干的事情,西方人喜欢“创新”,喜欢建立理论模型,这个背后其实还是资本的问题:有新理论,才能在学界获得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