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网络神曲,每个人的耳边都会自动循环不同的旋律,这些洗脑片段还会勾起你曾被手机外放支配的恐惧,有这种体验的同学请把公屏打在歌名上。
为了研究如何编造一首神曲,视知TV的编辑们集体回顾了年以来走红的网络歌曲,并学习了b站上李特基、VO大自然、朴冉以及油管上nicechord等老师的编曲视频。但大家的乐理知识多停留在简谱阶段,如果有说错的地方,你们将就着看……
还请专业人士指正。
俗话说,千元以下的耳机只能听个响。身为普罗大众,对音乐也很难达到鉴赏的程度,充其量大概只是觉得好不好听。至于某一首歌为什么能形成耳边记忆,有时是歌词的作用,有时则是旋律比较上头。
旋律+歌词的重复刺激,能够激发“耳虫”(EarWorm)效应,反向激活人右脑负责决策的额叶区和掌管听力信号的颞叶,强迫魔性的歌声在你的大脑中循环。神曲的制造者特别善用这种“强制记忆法”,比如老猫就亲手制作过这些征服过你的歌曲:(我不是黄蓉、伤不起、小鸡小鸡……)。
神曲是一项立体工程,往往需要节奏、旋律、歌词、乐器的综合效果。这里我们选取一个主要类别——中老年广场舞情歌进行外行赏析。
首先,这类歌曲最基本的要求是好记好唱。于是在框架上,它们多选取二部曲式,就像中学生作文,最多不超过三大段。比如《两支蝴蝶》第一大段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分为两个长句,歌词反复使用“亲爱的”作为开头,然后辅导伴侣在异装飞行过程中的动作。
第二大段结构基本同上,且每部分第一句完全相同,暴露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甲方的敷衍态度。
同样,节奏也不能太复杂。网络神曲的节奏多使用2/4、4/4拍,音节尽量在八拍中工整对齐。
BPM意为每分钟多少拍(beatsperminute),它决定了一首歌的速度和节拍,数值越大速度越快。这几首网红歌的BMP都是左右,让你忍不住跟着抖腿蹦迪,毕竟DISCO的BPM也在左右。
但它们都算不上神曲的核心科技。我们听歌时,直接灌进耳朵的主要是旋律。现代流行歌曲有许多常用的旋律组合,以至于我们经常觉得两首歌的某一段很像,几乎无缝连接。
而在节奏简单的神曲中,经典旋律往往被重复使用,由于常见旋律大家都在用,高级的编曲者会加入更多高级的手法,比如降半音、调和弦等等,让旋律有新意有灵气。
段落、节拍、旋律都有了,接下来是就是神曲的高阶操作,和声。这里涉及的主要是和弦,也就是三个或更多的音同时发出的复合音。
和弦走向能为一首歌定下基调,让它听上去更饱满更加圆润,流行歌曲有一些久经考验的经典和弦,有这样一种说法:60%的中文歌只用了三种和弦(卡农、,或251)。这几个和弦能搭配成组,关键在于抓住了每个和弦的特色,让它们的排列听上去很顺耳,像听起来比较欢快,换成就悲伤一些。
研究和弦与旋律搭配的和声学十分复杂。但在一切从简的网络神曲中,和弦通常缺少变化,有些和弦还能让土味情歌更土。
土味艺术家李特基老师告诉我们,网红歌常用la、fa、re的简单和弦,而且副歌经常以la开头(民族风)。
一种情况是以la开头,最后又强行回到la(漂亮的姑娘就要嫁人了,伤不起)。
另一种情况是在第二句开头用re(爱上你是一个错,给我个机会,错错错)。连在一起听,你会发现这几首歌的调性很相似。
最后关于乐器,情歌建议加入扬琴、笛子、琵琶等传统乐器,撕心裂肺的情绪需要电吉他制造伪摇滚效果,草原情歌少不了马头琴和大气的弦乐,至于国产土嗨,电子打击鼓的“动次打次”和反拍贝斯必不可少。
其实每个人几乎都能说出神曲的特征,歌词押韵、旋律单一重复、速度快等等。但反过来想,能按照这些特征创作出让你边听边抖腿的神曲,也是神技。
网络神曲的潮流大致起源自本世纪初网络普及的年代,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年,雪村老师用“音乐评书”拉开网络歌曲大幕。借助三四兆的Flash动画,“翠花上酸菜”展示出网络草根的巨大影响力。
每一首网红神曲都有它借势而上的传播介质。不管如何被学院派嘲讽庸俗、难听,刀郎、庞龙、《香水有毒》们不断在彩铃排行榜上刷新记录,《老鼠爱大米》最高时每天的搜索量达21.39万人次,同时期的《七里香》则是8万人次。《两只蝴蝶》仅凭彩铃就赚取了2.4亿毛利润。
之后,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彩铃退出历史,但神曲法则依然奏效:low不要紧,要制造争议,吸引眼球,激发用户大量转发。这一时期的神曲进一步深入工农兵阶层,直奔中年人起舞的广场。
最近几年,短视频平台上的魔性BGM成为主角,快速更迭,组团轰炸你的耳膜。这种几十秒的BGM主题宽泛,有爱情向、人生情怀向、励志向等等,适用于广场舞、店铺促销、自驾外放等多种场景。
每隔一段时间,你都能记住一首神曲,却记不住它的原唱。音乐正在被短视频平台改造,爆款歌不需要唱功,它要保证人人都能学会。
神曲不需要像歌星的单曲那样“高级”,它不必传达具体的情感和价值,只要洗脑、踩点、让你扭起来,然后在短视频平台成为爆款,为版权方带来流量和收益。“高级”歌赚的是名气,神曲才能赚钱。
隐藏在神曲背后的神秘力量是数据崇拜。音乐公司的首要目标变成了在短视频平台爆红,就要快速地在十几秒内唤起听众的情绪,旋律顺耳并有画面感。
接下来就是音乐公司的运营团队投放、运营,可以编排舞蹈、二次改编,可以加特效、贴纸、动画,可以邀请KOL唱歌、转发,生生把一句歌词造成梗,总之最大程度地激发用户在上滑视频时的愉悦感。
因为依靠网络平台生存,音乐公司必然要顺应平台制定的数据规则。一首歌的创作变成了周密运算,每个音符都要踩准算法和用户情绪。当下音乐公司主要用大数据监测和扒谱填词等手段,一旦出现网络热词,就快速反应,编制相应主题的歌曲,从编写到上线只需4个小时。比如社媒上熬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就出一首《失眠的夜》。
这种模式被称为“网络音乐C2B”,创意从用户情绪中来,音乐公司快速制作,再把歌曲反还给用户消费。这类制作公司每月能产出30-60首歌曲。每年做多少首歌,流行、RAP、国风各占多少,每个月KPI怎么归化,歌曲生产走上了车间流水线。
但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去谴责流水线神曲或短视频APP,神曲的不断涌现源自网络平台、技术、商业利益、市场需求的合力。我们听音乐的工具在不断变化(唱片机、磁带、CD、手机),音乐时长在变短,数据主导了人们的审美和判断。这个时代这个阶段,可能很难在产生一个周杰伦了,当李宗盛变成老人,周杰伦变成中年,孙燕姿变成不知名中年女歌手。
科技是不是让生活变得更美,在音乐这个问题上,至少是可以打一个问号的。那你可以做的或许就是多听一点复古的音乐,让他们变成“耳虫”的几率稍微高那么一点。
这里是带你理解复杂世界的视知TV,如果你喜欢这期视频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