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发展 >> 正文 >> 正文

科普兰当代音乐的推销员书评新京报

来源:笛 时间:2023/4/3

撰文

《爱乐》前主编曹利群

《科普兰论音乐》,[美]艾伦·科普兰著,庄加逊译,雅众文化

商务印书馆年12月版。

当科普兰进入中国

在美国的音乐界,无人不知这位泰斗级的人物,而登陆中国,他也算占得先机。凭借一本《怎样欣赏音乐》的普及读物,科普兰的名字早在年就为国内爱好者所知晓。那本不足页的小书,通过音乐要素与结构的分析,普及了音乐欣赏的基础知识,但深入浅出有时只是一个愿望,很多人读到难点就搁置一旁了。尴尬的在于,当这本只卖0.78元的书摆在书店时,古典音乐的市场尚未在中国打开。书里提到的作曲家,很多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怎样欣赏音乐》,[美]艾伦·科普兰,丁少良/叶琼芳[校],人民音乐出版社,年。

虽然当时的收音机开播了调频立体声,但播出的音乐十分有限。除了贝多芬、柴科夫斯基、舒伯特、德沃夏克等人的作品,美国作曲家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书。就连激光唱片也是年在北京国际图书音像博览会上才正式亮相,能有进口磁带就算稀罕物了。等我们陆续把激光唱片摆放到架子上,也是基本曲目配齐了才想到美国作曲家。于是,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出品的科普兰的作品(他自己指挥)才有了一席之地。人们才知道,写了《阿巴拉契亚之春》《小伙子比利》《墨西哥沙龙》的那个人还会指挥,还是个教师和音乐批评家。只是我们并不知道他还写了其他什么。直到这本装帧漂亮的《科普兰论音乐》拿在手上,才知道他老人家的道行有多深。

比起一辈子就待在一两个地方的作曲家,科普兰可谓见多识广。他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在巴黎跟布朗热学习作曲,二战结束后又去意大利游学,布列兹那帮小青年搞的音乐实验他也兴趣盎然。美国大萧条时期,他剑走偏锋去了拉丁美洲,发现了查韦斯、维拉-罗伯斯这些风格迥异的南美作曲家。而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美国本土作曲家,他还看到从序列音乐到爵士乐之间的广阔天地。无论斯特拉文斯基、还是维也纳新三人团的勋伯格、韦伯恩和贝尔格,乃至于美国的格什温无不通晓。功成名就时又去推动后学,慧眼识人,扶持了不计其数的年轻作曲家。在伯恩斯坦刚出道就看到这是个美国本土的通才(演奏家、指挥家、作曲家),一眼就看出伯恩斯坦是欧洲古典音乐传统和爵士乐完美结合的最高典范。不仅笔耕不辍,还做讲演,开课堂,尽心尽力地做音乐推广。不夸张地说,一本多页的小书,20世纪的古典音乐的方方面面都没能逃脱他的眼界。

从柏辽兹到李斯特

虽然20世纪之前的作曲家大多不在本书所论之列,但对20世纪音乐发展有推动、有创见的作曲家,科普兰岂能放过?不出手则已,点到就是要害。像评价柏辽兹,谁都绕不开《幻想交响曲》,他独独看中《哈罗尔德在意大利》。若不是精通作曲专业且独具只眼,谁能看出这个作品竟然影响了十几位后来的作曲家,成为理查·施特劳斯、马勒、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穆索尔斯基、格里格、斯美塔那、威尔第、柴科夫斯基、圣桑、弗朗克和弗雷的创作密码。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图片来源于网络。

科普兰指出,这首中提琴与乐队的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作曲家并非围绕这件乐器创作协奏曲,而是让独奏转化为不可或缺的助奏角色,这种做法史无前例”。在西方音乐史的读本中,也少见这样细致入微的独特观点。读到这里豁然开朗。理查·施特劳斯的《唐吉坷德》里的大提琴的运用,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中修道院里僧房的音乐对比“哈罗尔德”的第二乐章,钥匙都在这里。连年轻的斯特拉文斯基也是听着柏辽兹长大的,马斯奈、弗雷也是竞相模仿柏辽兹的艺术歌曲,甚至勋伯格的写作也借鉴了《浮士德的沉沦》里“招魂”的场景音乐。

在马勒、奥涅格和梅西安的有些作品中,柏辽兹音乐中“高贵的爱”和戏剧性的虔诚,亦如月映水中。甚至在音色组合方面也是前无古人,比如巴赫与莫扎特的笔下的长笛和低音管乐,到了柏辽兹手里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音色对比。柏辽兹“能够针对不同的乐器找到其最佳的音域范围,并在这个范围内写作”,同时他又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2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