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复苏,柳枝新绿,草桥佳人遇才子;三载同窗,伴读共寝,朝夕相处结拜情;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痴郎不知妾有意;楼台相会,抗婚控诉,真爱难敌旧封建;坟前化蝶,翩跹起舞,神仙眷侣终相守。从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到一首感人至深的小提琴协奏曲,当年,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何占豪、陈钢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旋律为基础,创作完成了这首华人世界影响最为广泛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鱼俊宏拜访何占豪老师合影上海音乐学院去上海音乐学院,拜访已经84岁的何占豪老先生,为我们回忆音乐的创作过程,讲述其背后的故事。
何占豪担纲指挥,吴正瑜担任独奏《梁祝》演奏。“这是写给农民的,是农民教会我创作。”在谈到《梁祝》协奏曲的创意由来时,何占豪这样概括。“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上海越剧院创编的越剧舞台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于编剧、表演出色,音乐优美,全国越剧团纷纷效仿演出。我当时是浙江越剧团一名小提琴兼扬琴演奏员,对越剧《梁祝》的音乐十分熟悉。这为之后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打下了基础。”上世纪五十年代,艺术院校的学生要定期抽出一定时间为工农大众演出。演出过程中,何占豪发现老百姓根本听不懂外国乐曲,农民要求演奏沪剧、越剧音乐。有一次下乡演出,现场人山人海。等演出开始后,观众就越来越少了,老人、年轻人、小孩都听不懂,相继离开。最后只有一个老妈妈坚持听完了音乐会。何占豪跑去问,老妈妈您为什么一直听了下来。老妈妈回答:“你们坐的是我们家的凳子。”“回到学校后我们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西洋乐器小提琴怎样才能被中国老百姓接受和喜欢。当时身为系领导的刘品同志首先提出,‘小提琴要被工农大众所喜闻乐见,必须解决一个民族化的问题,而小提琴民族化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作品问题。’包括我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同学非常赞同他的观点。”何占豪回忆道。何占豪决心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他开始探索。《梁祝》是一个爱情故事,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喜欢上了帅哥梁山伯。为了弄清楚女孩子都喜欢什么,何占豪跟着纱厂女工去看越剧《红楼梦》,发现每次贾宝玉叫林黛玉‘妹妹啊’的时候,女工们就鼓掌。“我从这里找到了灵感,‘啊妹妹’的旋律就成了《梁祝》的开头。”何占豪说。
年,《梁祝》于上海首演,这个古老的故事通过小提琴优美的音乐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梁祝》演出后,我常收到工人、农民等普通群众给我写信表示感谢。他们说,是《梁祝》让他们听懂了音乐。我听到这样的消息,心里很高兴,因为让老百姓听懂音乐、喜欢音乐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何占豪说。《梁祝》还漂洋过海震撼了欧美乐坛,半个世纪以来经久不衰,成为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作品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按照剧情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梁祝感人的爱情故事,融入在作品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这三大结构之中,分为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等几大部分。”何占豪介绍,“在演奏形式上,采取协奏方式,既有独奏,又有重奏。如呈示部的‘草桥结拜’中,以小提琴与大提琴各自的独奏,象征祝英台与梁山伯的声音形象;随后又由小提琴独奏出华彩乐段,表现出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爱恋之情。在展开部的‘英台抗婚’中,采用大锣和定音鼓的阴沉音调代表封建势力的‘逼婚主题’,又以小提琴独奏展示‘抗婚’主题。在‘楼台相会’时,再一次以大提琴与小提琴复奏,并运用戏曲唱腔的‘闪板’‘快板’‘紧拉慢唱’等手法,逐渐将音乐推向高潮——‘哭灵投坟’。在再现部的‘坟前化蝶’中,采用笛子、竖琴等乐器,营造出朦胧浪漫的情调,进一步升华美的主题。”顾自己的创作生涯,让何占豪最自豪的是,自己所有作品,没有一部老百姓听不懂。他用多元现代的民族语言展现美,讴歌时代,用雅俗共赏的音乐打动人。何占豪说:“为老百姓创作,是我们这代人的音乐理想。老百姓听不懂的,就不是好音乐。拿再多奖杯,也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