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牛远远过前村,
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一首《牧童》,作者是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诗中描绘了一幅小童悠闲自得,坐在牛背上边放牧边吹笛的山水画卷。这种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比起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官场,让人向往。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朝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写戍边将士听到笛声,缅怀故乡的惆怅心情,写得苍凉慷慨。
笛子是我国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笛子取材广泛,有竹、玉、金属、骨、木等材质。它携带方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吹奏。它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成为历代骚人进行诗词歌赋、书画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笛子演奏笛子具有很丰富的表现力,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它可演奏出连音断音、颤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还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促、跳跃的旋律,其独到之处都可从中领略。
篝火中国笛子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人们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并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诞生了出土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
贾湖骨笛我国于年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贾湖遗址出土了一批骨笛。该批骨笛以鹤的尺骨制成,多为7孔。取其中保存完整者,用竖吹方法测试,可奏出六声音阶的乐音。
贾湖八音鹤笛其中有一根鹤笛,有八个音阶,仍然可以吹奏。和现代乐器相比,该骨笛上的钻孔位置非常精确,八度音和现代乐器音的频率非常接近。该骨笛是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史前音乐文明的高度发达。这是我国音乐考古中继湖北曾侯乙墓编钟、编磬之后,又一重大的考古发现。
贾湖骨笛贾湖遗址中共出土的骨笛达30多支,除去半成品和残破者外,有17支出土时比较完整。但因长时间在地下叠压,有些骨笛取出来时已经成粉末状。真正比较完整的骨笛有6支,一支5孔,一支6孔,三支7孔,一支8孔。其中的三支7孔骨笛分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中国笛,如果以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标本作为源头的话,那么已有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笛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衍变到现代的相对完善与相对定形,其间已融人了无数人的心血和劳动。咫尺竹管,无数的演奏者、作曲家、乐器制作家,在它上面精雕细刻、苦心孤诣,使中国笛以极其鲜明而光彩的个性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贾湖中国笛,它从原始石器时代就开始吹响,一直吹了八千年。它悠扬的乐声,诉说着中华源远流长的文明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