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坛:《民族管乐教学演奏创作理论之我见》
学术论坛“民族管乐演奏教学创作理论之我见”于12月7日上午9:30在上海音乐学院北顺利召开,并由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刘红教授主持。
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次恒教授首先发言,他以自身四十多年的乐队工作经历与乐团管理的经验,首先指出音乐艺术院校毕业学生进入乐团工作时所遭遇的困惑,如实际工作中乐队视奏能力与乐队演奏中合作能力的缺乏,再则对创作与演奏两个方面音乐感染力的缺失。同时提出了作曲家要给演奏者更多的二度创作空间,作为一个演奏者要求新求变,学会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才能完善自己,并讲述了他自己创作与演奏的经历。
著名作曲家周成龙老师介绍了开幕式音乐会,他几十年来创作的笛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与生动的故事,指出作曲家创作必须深入生活、要接地气,要有鲜明的主题与地域性,要有风格与语言性,把传统民间的音乐素材经过提炼,真正做到传承发展与新时代的审美意识相结合,创作出讲好中国故事与深受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民族器乐的经典作品。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刘正国教授致力于管乐源头“龠”的研究,向大家简单介绍了他几十年来对“贾湖骨龠”研究成果,同时对古管类乐器研究的新发现与具有历史价值的重大课题,立项国家考古管乐器研究项目,在研讨会上给大家有着意外惊喜与收获,并提议加强民族管乐理论研究队伍的构想。
上海音乐学院笙专业翁镇发老师介绍了笙从50年代到目前的发展状况与研发37簧笙的背景与特点,37簧笙是目前海内外最科学的一件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改良乐器,距今已有三十多年历史。目前已国际接轨,创作作品近百部与世界各大交响乐团合作上演,是值得我们运用与推广的乐器。
最后年轻教师代表刘雯雯老师(唢呐)畅所欲言了对上海音乐学院未来唢呐专业发展的想法。希望在一带一路的平台上将唢呐推向国际舞台。希望能对唢呐的历史研究做深做透,并提倡作曲家多多创作唢呐曲目,丰富教学资源。
刘红教授非常赞赏年轻教师在研讨会发声的勇气,并提倡我们民乐人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有赖于作曲家为我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挥传统的特色,为自己创作作品,并与作曲家紧密合作与配合,共同创作出用中国乐器讲中国故事的好作品。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管乐教研室主任詹永明教授最后总结中说到:“感谢专家们对民族管乐演奏教学创作理论的精辟论述,更寄希望于我们年轻一代的辛辛学子能在这么好的环境条件下,勤奋努力茁壮成长!”
管乐周闭幕式音乐会: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第十一届民乐独奏作品决赛音乐会
本届决赛音乐会的评委来自全国各大专业院校的各个专业的教授(按行姓氏笔划顺序排列):刘红、朱晓谷、林文增、周湘林、钱仁平、贾达群、贾国平、徐孟东、温德青、强巍昊、詹永明。这一届的比赛正如音乐会艺术总监: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建民教授所言“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民乐作品比赛,从首届年开始已走过十一年了,前十届民乐作品比赛获奖的不同体裁与创作形式的优秀作品,促进了我们的民乐创作与高等艺术院校的教材建设,丰富了艺术实践音乐会的作品,对推动繁荣新时期的民乐作品创作起到积极作用。本次竹笛、唢呐、笙、管独奏作品比赛旨在传承、繁荣民族管乐独奏作品的创作,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深入推进民族管乐艺术的探索与追求,并期待通过比赛能发掘为音乐院校教学广泛运用的民族管乐独奏作品。”通过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将民族管乐的演奏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比赛经过初、复赛选出十首作品进行决赛。决赛成绩如下:
一等奖:笙独奏《青铜》李霓霞上海音乐学院
二等奖:
笛子独奏《苍际》文子洋中央音乐学院
笙独奏《光弈》张梦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
三等奖:
笛子独奏《空》龚瑾上海音乐学院
笛子独奏《上氓》曹铖中央音乐学院
笙独奏《浮生》历一仁上海音乐学院
佳作奖:
笛子独奏《蝶影》刘博上海音乐学院
笛子独奏《山水客》谢琴伟南京艺术学院
笛子独奏《魂语》陈明堂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笙独奏《致晋》吴霜武汉音乐学院
祝贺以上参赛选手取得优异成绩、决赛音乐会圆满落幕。评委会主席徐孟东教授与副主席刘红教授分别给选手颁奖,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曹荣瑞与全体评委、参赛选手合影留念!历时五天的上海音乐学院第五届民族管乐周暨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第十一届民乐作品比赛(管乐独奏)比赛拉下帷幕。
祝贺第五届民族管乐艺术周取得圆满成功!
文案
袁梓诚、虞安琪
图片
壹拙文化
文章来源:上海音乐学院高峰高原民族管乐团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