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我们惊叹于历史和现实中那无数的创造发明和奇思妙想;另一方面,我们又感叹“为什么我就想不到”。大多数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好像很难突破思维的限制,那么,有没有方法能够激发的思维活力,让更多的点子能够涌现出来呢?
答案是肯定的。
20世纪有太多的科学发明,但 的发明时什么呢?答案是发明了创新的方法。
从我们的祖先一直到如今的我们,从一个群体来说,一直都伴随着突破,所以我们人类才能获得如今这番成就。这些成果和经历,都是前人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试错的过程,人类在最近几千年也积累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海量知识。
但是人类的进步不仅仅是已有知识的简单应用,还需要构建更多的可能性,要在不断的差异化探寻中不断飞跃,所以很早就有先哲对如何应用、重构知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黑格尔也说:“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 的、无限的力量。”
年,美国普林德尔《发明的艺术》一文,最早提出了对工程师进行创造力训练的建议,并阐述了一些改进及创新的技巧和方法。这算是最早的探索创新方法的文章。
年,内布拉斯加大学教授克劳福德发表《创造思维的技术》,提出了列举法。同年,罗斯·曼的博士论文《创造发明者的心理学》,也提到了发明方法。
有革命性的事件是年,“创造方法之父”奥斯本总结了“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被称为是创新方法的开山之作,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种创新方法,在工作中也经常会实施这种方法,对于这种方法的一些基本要义这里就不予以专门介绍了。这里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我们为什么需要“风暴”?这里面有什么基本原理?对于我们形成差异化的思维的意义何在?
原因是,我们针对问题寻找答案是一个先扩散的过程,我们需要大量的寻求异质性的回答,以数量求质量,以求在一百个烂点子里去发现一个好点子。这就是需要进行风暴的理由。
人在潜意识里,都还怕自己不合群,害怕自己犯错误,所以在群体生活中一般都不敢轻易发言,更不要说发言的时候做到“百无禁忌”,因此,头脑风暴需要很多技巧,比如主持人的引导、人数的控制以及坚决不评论等要点。甚至有人建议在“头脑风暴”的时候,大胆将那些不合法(illegal)、不道德(immoral)和不可能(impossible)的点子也包含进去——毕竟,只是头脑中的风暴,并不是 的方案。
比如,在某次讨论商业竞争方案的时候,有人提到,放一个炸弹到竞争公司的办公室。这个极端的想法后来演化为做一次让对方感到震惊的策划。有比如:一家包装厂,用旧报纸包装瓶子和杯子,减少运输过程的损坏。可是员工经常在工作的时候看旧报纸,于是包装的效率严重下降。高管很生气,气愤地说:扎瞎他们的眼睛。可是这个方法无法操作,主管却联想到:使用盲人或者文盲。
头脑风暴也是有局限的。风暴讨论是发散的,即使主持者营造了一个很宽松的氛围,参与者也绞尽脑汁在思考,可依然会感觉思维无法展开,很多时候新观点或者新思路受参与者本身的经验很大的影响。
那么,当头脑缺乏风暴的燃料时,如何激发思想的火花呢?以后本人将分享各种创新思维方法,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