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诗派,是在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流派。以《诗创造(年7月创刊)和《中国新诗》(年6月创刊)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聚集了一群以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查良铮)为代表的“自觉的现代主义者”。这个诗派过去被称为现代诗派或新现代诗派直至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年代九人诗选《九叶集》后,才有“九叶诗派”之称。九叶诗派除了辛笛和陈敬容在抗战前就开始创作外,其他诗人都是战时四南联大或西北联大的学生。作为一个诗歌群体,九叶派崛起于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九叶诗派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融汇和创新,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为推动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九月诗歌的出现,使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诗歌之流进入了一个总体上成熟的阶段。
九叶诗派的特点
一、九月诗派的诗歌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甚至政治关切。又赋予超越性的形而上沉思,正如他们自己所述,“在内容上更强烈拥抱今天中国最有斗争意义的现实,纵使自己还有着各式各样的缺陷,但广大的人民道路已指出了一切复杂的斗争的路,我们既属于人民,就有强烈的人民政治意识”。从辛苗誓作“中国人民的代言者”,“要以全生命来叫出人民的控诉”(《布谷》),到杭约赫《复活的土地》,杜运燮《追物价的人》,唐湜《骚动的城》等一系列作品中均体现出了九叶诗派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二、九叶诗派诗歌既有丰富的感觉意象,又表现出鲜明的智性特征。袁可嘉在《新戏剧花》中主张,写诗应“尽量避免直接了当的正面陈述,而以相当的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与情感:戏剧效果的第一大原则即是表现上的客观性与间接性”。这一主张,正反映了九叶诗派“思想知觉化”的创作特点,他们在创作中往往将深切的个人感受通过非个人性的客观化方式表现出来,注意捕捉、描绘具体感性的诗歌形象,并依靠它来暗示诗人抽象的思想和情绪,而读者则是从诗人创造的新颖丰富的意象中去感知作者的思绪。
三、语言清晰准确,而诗意朦胧含蓄。艾略特曾经一再声称,诗人的重要职责就是要用新的表现手法使陈腐的语言重新充满生机。这也正是九叶诗人所追求的。他们的诗虽富有深潜的哲理内涵,但语言上却少有那种玲珑剔透的诗句,更少那种流光溢彩的词藻。他们借鉴了西方现代诗歌的表现技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韧性和弹性。像辛笛的“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风景》),杭约赫“人与人之间稀薄的友情/是张绷紧的笛膜:吹出美妙的/小曲,有时只剩下一支嘶哑的竹管”(《复活的土地》),这种自由联想式的意象组合,省略了意象和意象之间的锁链,表达方式与传统诗歌有明显差异。这种语言更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现代型情绪和对事物的新感受、新体验。由于很多诗在情绪表现上不是传统的“直陈”式,而是通过具体意象来“暗示”的,所以诗意的明确性被削弱,变得朦胧含蓄,让读者回味无穷。
附:艾青概括九叶诗派的特点:“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的传统,采取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九叶诗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共同的思想倾向是不满于国统区的黑暗现实,反对内战,对理想光明的新社会怀着热烈的憧憬和追求,因此能走出艺术的象牙之塔,以现实精神为内核,用诗歌忠实地传达中国人民诅咒黑暗、渴望光明的时代情绪。同时,他们又深受20世纪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辛笛、穆旦、杜运燮、袁可嘉、唐湜等分别是清华大学外文系的学生,辛笛、穆旦、郑敏等曾先后留学攻读英国文学。九叶诗人不仅阅读过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而且他们大多数是优秀的外国文学翻译者。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的西方诗歌传统,是九叶诗歌生命的重要支撑点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