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是一幅画,文化是画纸,历史是无数的浪花,文化是一条河流,历史是绚丽的花朵,文化是一座大花园,历史是繁星。历史是漫长的,世界是广大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历史,不仅悠久、漫长,真真假假,掺杂在一起,真伪难辨,本文介绍古代竹子的妙用,可书者竹纸,可作为最初的文艺载体,共字,阅读大约需要2分钟。
朋友们,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早在诞生之初,就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竹子制作的毛笔(笔杆)、简膜;是最早的书写工具之一,是华夏文明传承的起点。“篇”“册”“编”“杀青”这些使用至今的字词,都从竹简而来。
两晋时期,距今多年前的人们就开始用竹浆造纸。在苏东坡的北宋时期,竹纸的制作已经相当成熟。彼时同样由植物纤维制造的还有桑皮纸、麻纸等等,但竹纸量大价廉,最受普通文人士子欢迎。到了南宋以后,浙江、福建、四川有大量竹林的地方,都成了竹纸的明星产地。直到今天,光滑、薄透、吸水性良好的竹纸,依然是很多人练习书画的好帮手。
在音乐领域,古代的竹子也积极参与了数千年。传说,上古时期黄帝的乐官伶伦用竹管制成乐器,吹奏出凤凰的鸣声。长短不同的竹管,吹出的音调有区别,伶伦从中制定“十二律”,成为中国音乐的基准。直到清代,人们都会用竹子制作“十二律管”给乐器调音。在世界上的其它地区,人们也发现并利用了竹子的音乐特性,比如在南美洲的原住民就会用竹子管制作类似于排箫的音乐器具乐器。在中国古代传统乐器统称“丝竹”,足可见竹子在其中的地位。吹奏的笙、箫、竽、笛、筚篥,击弹的筝、筑、箜篌,名字里的竹字头都昭示着它们最初的材质。在国内常见竹类中,紫竹和斑竹是最经典的乐器用竹,以音色清越著称。而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不少民族还会用粗壮的毛竹制作芒筒、芦笙等特别巨大的竹乐器。
文化是一条河流,历史是绚丽的花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莫雷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以上分析,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我是有趣的天空c,一个爱好历史的小科员。(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