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资源 >> 正文 >> 正文

唢呐黄土地上的生命绝响子长融媒体中心

来源:笛 时间:2023/3/18
北京看白癜风那家比较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唢呐,是陕北地区民间世代相传的一种吹奏音乐,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人们都喜欢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唢呐助兴。

唢呐声声,天籁传音孙乐摄

在全国各地的唢呐表演中,延安唢呐独占鳌头,成为延安市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品牌。

延安唢呐出名,主要的原因在于演奏者技压群芳。其中,堪称“陕北一绝”的子长唢吶最具代表性。每遇子长唢呐表演,现场总有人称赞:“神!吹得真神!”

最天然的“表白”

富有神奇魅力的子长唢呐,有其久远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源于汉唐,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说是早年由西域龟兹流传到中原地区;一说是汉唐宫廷的伶人被贬民间后传承下来的。据史料记载,明代武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他在《纪效新书·武备志》中写道:“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中央红军进驻瓦窑堡时,当地的百姓为迎接中央红军和东征归来的红军将士,组织过几十人的唢呐与秧歌队,进行过多次表演,深得中央领导的赞赏。时至今日,一些年长的老人依然对此记忆犹新。

子长唢呐相较不足尺长的河北、山西、河南、宁夏等地的唢呐自有其特点。其唢身通长尺二有余,更有尺六、二尺及一丈长的大唢呐,同时兼有半尺长的中唢呐、短唢呐和二寸长的小唢呐,可谓种类齐全、名目繁多。

子长县唢呐协会顾问焦养亮说:“专家和观众对子长唢呐的评价很高,纷纷称赞子长唢呐确实不简单,子长县为陕北的唢呐传承发展创新作了很大贡献。”

事实上,子长唢呐最精彩、最令人赞叹的地方,就在于这些美妙的乐曲没有经过专业艺术家的刻意“修正”,而是根植于深厚的黄土地,来自于广袤的民间土壤,出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之手,是农民自己的创意和情感的艺术化的宣泄与表白。一群朴实的陕北汉子,将唢呐吹奏得响彻云霄,天回地应;一群彪悍的陕北后生,将唢呐演奏得山川摇动,水起波涌。在艺术的海洋里,它如同一朵争奇斗艳的山丹丹花,光彩照人,鲜艳夺目。

伴随一生的精神依托

在延安这块土地上,一个人从生到死都无法与唢呐分开。这一醉人的天籁之音早已渗透于百姓的田间地头及生活娱乐之中,成为人们的精神依托。这些勤劳朴实的乡亲,在苦焦的时候吹唢呐,在欢乐的时候吹唢呐,在面对人生中大喜大悲的事件时更要吹唢吶。唢呐已经与他们的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延安的唢呐声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响,不择时序,不厌情景。小到会说话的婴孩,大到百岁老人,都爱听唢呐,都爱看唢吶表演,祖祖辈辈,生生死死,缠缠绵绵,似乎永世无法与唢呐隔离。

唢呐表演孙乐摄

那是一次迎亲的热闹场面,唢吶响了起来,吹手们鼓起的脸颊上布满了欢乐的脉络。一曲《大摆队》,使人耳发热、脸发烫、心似醉、意如狂。曲子已经活脱脱地钻进每一个人的心里,所有人的内心被这熟悉而热烈的音乐感染了、鼓舞了,他们开始了心灵的舞蹈和奔腾。

那是一个送葬的场面,铜色的唢呐上绾着一蕤素白。一曲凄婉哀怨的《苫伶仃》,让人怅然若失,潸然泪下,陷入对亲人的思念,感觉全世界都开始呜咽。大雪开始纷飞,大地开始颤动,群鸟低飞,草木披素。偌大的世界都在为一个逝去的生命哀悼。唢吶的眼泪点点滴落,唢呐的嗓音有些沙哑,唢呐犹如扶不起的长跪,一拜就是肝肠寸断,就是整个黄土地的千山肃穆。

步入大雅之堂

过去,唢呐艺人一般文化程度较低,在行艺过程中每天面临两种现象:吃饭最晚、吹奏环境最差。唢呐艺人一直遭受着现实社会的深刻歧视,虽然,他们赚钱不少。这种矛盾的社会生活让他们的人格出现自卑与自豪严重对立分离的局面。

子长唢呐孙乐摄

唢呐艺人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是偏底层的,他们追求一生、奋斗一生也就是吹唢呐的,他们的社会目标、政治目标基本处于模糊状态,甚至处于消极与丧失的状态。有陕北唢呐艺人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说过一句让人震惊的话:“就因为我是吹唢呐的,长得再帅气、技艺再好,多次别人给介绍对象竟然没有一个姑娘愿意。”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一代又一代陕北民间艺人的精心传承与守护下,延安唢呐逐渐成为了一种优美的艺术。在演奏形式上,由原来的五人一组的单班吹奏,发展到数百人的群体演奏;从街头、院落的自由演奏,发展到可以在正规舞台上按曲谱演奏;从单纯的两支大唢呐各吹高低两个八度的传统吹奏,发展到唢呐、海笛、管子、笙、笛子合奏;从鼓、钹、锣比较简单的打击乐,逐渐发展到大鼓、小鼓、水钱、小钱、京锣配合敲打的新式打法;从以往的只吹传统曲牌,发展到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吹奏民歌或流行歌曲。

时下,延安唢呐艺人不断创新,在过去传统的演奏形式上融入了现代舞蹈、西洋乐器,增强了唢呐演奏的艺术感染力,使延安唢呐更加活跃,听起来更加婉转动听。

就是这种烙印着浓厚的民族色彩的乐器,吹了几个世纪,吹响了延安,吹响了陕北,吹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还走出国门,吹到英国、俄罗斯。不管在哪里演出,一曲曲耳熟能详的乐曲总能为广大观众送上一场丰富的文化大餐。

作者:叶树峰

责编:张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