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资源 >> 正文 >> 正文

来时迎客松走时折柳送,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

来源:笛 时间:2023/3/30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s://m.39.net/news/a_6185486.html

“来时迎客松,走时折柳送。”

相信很多朋友都被冬奥会闭幕式的“折柳相送”刷屏了。这种独属于国人的中国式浪漫,往往更能引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而事实上,“柳”在中国古代诗歌里,也一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意象。

相传“折柳”一词最早出现于《折杨柳歌辞·其一》之中,那时的人们就已经有了“折柳”以“留人”的意识: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折杨柳歌辞·其一》

正所谓“柳者,留也。”

远行之人上马,却不急着挥鞭离去,而是伸手折了一枝杨柳枝,就这样盘膝坐在马背上,悠悠然吹起了长笛。笛声中的愁思,把周围的“行客儿”都“愁杀”了。

细想古往今来,人类的哪一次离别不是伤感与不舍并存的,只是他们都善于克制,把满腔不舍与情意,都寄于杨柳枝上,想让他远行,又想让他留下。这其中种种复杂情绪,实在很难说得清。

翻开中国的诗歌史,其实《诗经》里的折柳、挽留,来得更早一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唱起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离”歌。要问古代哪些人最想家?莫过于商人和士卒。

古代交通不便,商人走南闯北,一年回不了几次家;士卒镇守边关,也许一年就有那么两三天假期可以回家探亲。

春天走的时候尚有杨柳挽留 ,回来却只见大雪满天飞,此间种种,谁能不思家?

也许,李白深有体会。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其实所谓游子思乡,这种感情是很内敛的。因为中国人似乎天生就更内敛、更内蕴一些,于是才有了这一树柳。那些平日里被隐藏起来的情感,因为听到这笛声的缘故,通通都被诱发出来了。积攒了几年几月的思念一下子如决堤般奔涌而出,于是李白说:“何人不起故园情”啊!是啊!何人不起故园情!

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一层,所以人们更要折柳相赠了。虽然我舍不得你离开,也试图用一枝杨柳枝把你留下,但我知道你终究还是要走,所以我送你一枝杨柳枝,希望你在异乡也能如这杨柳枝一般,拥有极强的生命力,能快速适应新的生活,插地即活、生根发芽、柳叶成荫。

仔细想想,这一枝杨柳枝,大概就是古人赠予亲友的 浪漫了吧!在古代交通极其不便的情况下,有些离别就是终其一生也无法再见上一面。那么,就让这柳枝,代替我陪你走这一世繁华,看风景无忧。

《西安府志》记载:“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

可见,在当时,折柳送别是多少重要且热闹的一个环节。人们在通过杨柳枝表达离别的伤感时,也是在通过杨柳枝寄予着新一轮美好的祝福。

对于这种“跟风”式的折柳相送,唐代诗人邵谒也有在诗中提到一二:

朝看相送人,暮看相送人。

若遣折杨柳,此地树无根。

——邵谒《苦别离》

早晨也送人远去,下午也送人远去,这杨柳枝,迟早被折光,此地迟早成“树无根”。

看似批评与不满的诗句,实则句句都是羡慕与真情。羡慕离别时有人相送,羡慕孤独时有人能惦记,如此双向且美好的思念,谁能不羡慕呢。

相信大多数人最早接触的 首与柳相关的诗,不出意外大概就是贺知章的《咏柳》了吧?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贺知章

高大的柳树上全是新发的嫩芽,轻柔的柳丝则随着风轻轻摇摆,那时的我们尚且不知柳树拥有的深层含义,只是单纯的喜欢着这棵像春天一样美好的树。

到如今,年岁渐长,见过太多人情世故、生离死别的我们,想必更加难去拒绝这一枝杨柳枝了。毕竟它不仅象征着来自春天的希望,更代表了那一份无法言说的、内敛含蓄的真情,那是小家的幸福,也是“大家”的幸福。

人们羡慕洒脱者走马扬鞭,不留恋儿女情长;我却想要一份折柳相送的情谊。

希望我们在无法相见的日子里,也能如这柳枝一般,遇土则入,遇水则生,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正如今日之中国,送的是柳枝,留的是真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