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美育工作重要指示和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委宣传部、校团委、美育中心和新闻传播学院选取中外经典美文为题材,扬“声音”之长,线上栏目引领,线下活动延展,用“朗读”的方式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搭建通识艺术平台,共同举办《遇见朗读》。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祭奠先人的民间传统节日。关于“清明”两字的来历,《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承继着许多民俗,如祭祖、踏青、冷食、荡秋千、插柳等。本期主题:清明。
《过节》叶圣陶节选
供了香,斟了酒,接着就是拜跪。平时太少运动了,才过四十岁,膝关节已经硬化,跪下去只觉得僵僵的,此外别无所思。从前父亲跟叔父在日,他们的拜跪就不相同。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几个孩子有时跟着我拜;有时说不高兴拜,也就让他们去。焚化纸锭却是他们欢喜做的事情,在一个搪瓷面盆里慢慢地把纸锭加进去,看它给火焰吞食,一会儿变成白色的灰烬,仿佛有冬天拨弄炭火盆那种情味。
孩子们所知道的过节,第一,自然是吃饭时可有较好较多的菜;第二,这是家庭里的特种游戏,一年内总得表演几回的。至于祖先会扶老携幼地到来,分着左昭右穆坐定,吃喝一顿之后,又带着钱钞回去;这在孩子是没法儿想像的。
作品赏析叶圣陶的散文语言简练,以用恰当的词语表述,强调感觉与情感,人物在他的笔下鲜明活泼,他深深的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篇关于清明节的描述同样如此,他表达的情感和感觉构筑了真相与现实的基础,也使他的文章充满无穷的力量。
作者及朗读者作者简介:
叶圣陶(年10月28日—年2月16日),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朗读者:
纪文,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血脉里的眷恋》于丹清明的忧和愁,不是闲愁,它是实实在在有来由的忧伤,因为我们要在这个节日去祭奠祖先。在古代,清明是有很多习俗的,除了因为介子推而起的禁火、寒食、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植树、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条等。这个节日生机蓬勃,在生机中去告慰心中深沉的哀思和寄托。清明是一个清亮、明朗的日子,但是,这个日子里也有着深深的眷恋。我总是在清明时节,自觉不自觉地想起很多人,有的时候是一个名字,有的时候是一段细节,有的时候甚至会想起一个电话号码,或者清晰而遥远的一首歌的旋律。我的记忆关乎一些逝者,也关乎一些生者,但牵连的那些往事也已然逝去。清明这个日子,给了人放纵感情的一个理由,尽可以让我们逐着思绪去天边飞,如同那些牵线的风筝,无论在天边、树梢,还是落进池塘,远远近近,总会有一根线,叫作清明。
作品赏析清明时节对我们的寓意不言而喻,它象征着相思,它也象征着明天。冬去春来,祭奠先人。清明不只有忧和愁,生活总要继续,唯有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态度,才是对亲人的最好追思。
作者及朗读者作者简介: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朗读者:
赵凯锋,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清明扫墓》丰子恺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拜过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
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
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杨庄坟上只有一株大松树,临着一个池塘。父亲说这叫做"美人照镜"。现在,几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还在照镜。闭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作品赏析丰子恺先生在散文作品《清明》中,回忆了儿时在家乡参加清明祭扫的情景,用简练的语言叙述了家人扫墓的情景,也描述了家乡当地淳朴的民风,以及孩子们把清明当做一件乐事的童趣心态。
作者及朗读者作者简介:
丰子恺(年11月9日-年9月15日),原名丰润。中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鼻祖”。
朗读者:
黄钰洁,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
年的春天
疫情束缚了我们的脚步
但花开依旧
在最美好的春光里
愿山河无恙
你我皆安好
END往期精彩推荐
转载于二里半美育工作坊
一审
万晴二审
郑嘉敏三审
苏雅萱终审
胡滢
湖南师范大学青年传媒中心出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