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资源 >> 正文 >> 正文

学术文论谈谈鹧鸪飞的演变

来源:笛 时间:2023/6/28

上海艺术研究所陈正生

江南丝竹作为我国的特有乐种,它有本乐种特有的演奏模式和特有的组曲方式。

年6月14日晚,上海国乐研究社由郑镇昌、张志香、吴桐初、张萍舟、陈道中、秦仲功、蔡金台、浦梦古、李振家、俞光昌、王宏道、俞樾亭、陈挺芳等十三人,通过无线电广播演奏《鹧鸪飞》,这是上海演奏《鹧鸪飞》的最早报导。

年上海国乐研究社印刷了《鹧鸪飞》,这是如今能见到最早的《鹧鸪飞》谱。

国乐研究社的谱,与严箇凡《中国雅乐集》的谱相同,所异者仅为板眼。

国乐研究社的油印谱为中板的一眼板,严箇凡为三眼慢中板,乐曲添眼放慢,是加花的前提。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百代国乐队(森森乐队)演奏的《鹧鸪飞》,已将国乐研究社的第一拍拆散,并将板眼重组;第一小节已具备趋散的倾向。

年卫仲乐先生在美国灌制唱片的演奏,速度已趋于极慢板,同50年代的独奏谱极为接近。

上世纪五十年代金祖礼先生所订的《鹧鸪飞》,是标准化的江南丝竹演奏谱,由慢板、中板、快板组成。此后的笛子独奏曲《鹧鸪飞》,所遵循的是江南丝竹的慢板,以及中板和快板的糅合。

请参阅以下谱例:

年上海国乐研究社谱

年10月出版的严箇凡编《中国雅乐集》谱

1—

3—

三十年代百代国乐队谱

2—

3—

665

6—

年卫仲乐先生演奏谱慢板

32—21—

43—65—

76.6562.

2.

3356321·61

2.

125676.

6.56

五十年代金祖礼先生订丝竹谱

慢板32—21·6

43—65—

16

·6

·56

3

中板32156.

6·23

快板2.

6—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文化部集中了相当的人力搞“十大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南卷》编辑部还专门派人来上海了解《鹧鸪飞》一曲的情况。原来鹧鸪早已飞离了湖南——在湖南《鹧鸪飞》一曲早已音踪全无。编辑部来人向演奏家请教,演奏家再著名,对此曲的来龙去脉却也说不清、道不明,笔者花了不少力气,至今也未查出个子丑寅卯。认定它是湖南民间曲,是因为严箇凡《中国雅乐集》在曲名上注了“湖南”二字,仅此而已,无其他只字说明。

谱如下:

《鹧鸪飞》演变成独奏曲以后,演奏者着意在“飞”字上狠下功夫。鹧鸪,属鸡形目雉科,突发飞行速度虽快,但持续时间却短,无法翱翔,因此笛子独奏曲《鹧鸪飞》的曲名与乐曲的意境似乎已不存在太大的关系,它仅成了乐曲的代用符号而已。

唐代诗人张籍有乐府诗《湘江曲》颇负盛名,其中有诗句:“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湘江居湖南四大江流之首,严箇凡是否因《鹧鸪飞》想起张籍“湘江曲”而认定它产生于“湖南”?这就同现代曾侯乙编钟发掘以后,有音乐家怀疑二千多年前中国是否已有十二平均律一样。首先申明,严箇凡定《鹧鸪飞》为湖南民间乐曲,是否因张籍的《湘江曲》,乃是笔者的臆说。

(载《中国竹笛》第47期,年)

.4.27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