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承载的内容极其多,表达的情感丰富,但却篇幅短小,因此诗词语句往往具有跳跃性,这正是诗词的特点之一。
律诗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读律诗时,如果感觉各联之间节奏跳动,缺乏明显联系时不必大惊小怪,此乃平常事,本文就以律诗为例对诗句的跳跃性进行阐述。
诗贵在变幻多端,神鬼莫测,因此诗的跳跃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诗结构严谨,各联间一脉相承,一以贯之,跳跃性低,如杜甫的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规范,是一首好诗。但并不是说诗的各联必须紧密相关,跳跃性大就不是好诗,恰恰相反,跳跃性能够避免诗句呆滞,能够活跃诗意。
正如我前面所说,跳跃性是诗的重要特点之一,而且对于律诗来说,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还拿杜甫的诗举例: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颈联突然从写景跳到抒情,从洞庭水跳到孤苦的自身,跳跃性和节奏感很强,通过情景的跳动和对比强化了情感,我们读这首诗能感受到诗句跳跃,但感受不到突兀,这正是诗的魅力所在。
然后看看陆游的这首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最大的跳跃性在最后一联,突然从自身经历和感慨,趁人不备一跃而跳至诸葛亮身上,可谓节奏变化巨大。但作者通过诸葛亮衬托出自身的怀才不遇和有心杀敌、无力回天之感,此跳跃性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再看看杜牧这首《润州二首其一》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赛愁。
这首诗是杜牧游览江南时所写,各联间的跳跃性更是大。首联先写实景,后回忆往事引起思绪万千;颔联从回忆又回到现实;颈联从现实回到昔时南朝和更古的东晋;尾联回到自身,但作者在明月下仿佛听到桓伊在吹笛,出塞愁和自身交织在一起。
此诗语句跳跃,写的忽古忽今,忽情忽景,忽虚忽实,时空变幻,情感婉转,最终衬托的是一己哀愁。这种写法使诗具有跳动的节奏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我们写诗也要注意,允许语句跳跃,但要遵循一定的节奏和步调,不能天南海北的乱跳。好的诗句是跳跃但不失主题,好似有暗线牵动各联,诗句跳动但不松散。比如我这首《登高感怀》:
清风振袖上高楼,极目远舒唐岛秋。
云影徘徊鸥起舞,波光荡漾舸争流。
堪怜垓下双行泪,更叹溪堂万古愁。
青冢几多名利客,千帆过尽水悠悠。
这首诗颈联具有一定的跳跃行,但是在合理的范围内。登高望远,从首联、颔联的眼前之景,心生感概,从而跳到颈联的历史长河中,最终回到尾联的情景交融,情与景、历史与今天、功名与闲适交织在一起,可谓跳动的恰到好处。
懂得诗词的跳跃性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鉴赏诗词,以后再遇到跳跃性的诗句,我们就会知道这是正常现象,这是由诗词的特点决定的。我们自己写诗时,也要考虑跳跃性,要避免“流水账”,避免诗句凝滞、呆板。
关于诗的跳跃性今天就介绍到这里,朋友们针对本文有何高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