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优势 >> 正文 >> 正文

从孟子休妻窥探古人坐有坐相的辛苦

来源:笛 时间:2023/2/8

文/洪与

(跪坐)

先讲一个可能你觉得好笑而又不可思议的故事:孟子休妻。

《韩诗外传》记载: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

而《大戴礼记》也有类似的记载。

孟子看见他老婆踞(jù),火气就噌噌噌地冒出来,何故?

这就是涉及到坐有坐相的问题。坐,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是指人的止息方式之一。

那么古人究竟是怎么坐的呢?对于“坐有坐相”讲究颇多。“蹲坐”,或“安坐”“正坐”,或“跪坐”“经坐”“恭坐”“肃坐”,或“卑坐”,或席地而坐、正襟危坐、双手垂坐……古人的“坐”,细分起来,头都大了,据说,一个宫女要学会所有的礼仪,当然包括坐姿,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这里,仅仅介绍几个带奇葩色彩的坐姿。

(这种姿势就是箕踞)

(1)最不雅观的坐——箕踞

《说文》说:踞,形声。从足,居声。本义蹲坐。

蹲坐,也叫踞坐,古人席地而坐,把两腿像八字形叉开。

不就蹲着坐在那里吗?值得发这么大的火气吗?

不然,那时候的服饰叫上衣下裳,或衣裳相连,这个“裳”不是指现在“裤子”,而是裙子。长可及脚后跟,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遮住裆部,没必要着有裆之裤。也就是说,孟子的老婆没穿内裤。

而属于蹲坐范畴的、更不雅观的就是箕踞。

(这种姿势就是典型的箕踞)

(箕踞坐姿陶俑)

箕,簸箕,一个没有穿内裤的人,叉开腿而坐,坐着的姿势像簸箕,你试试?

我估摸着孟子的老婆就是这种箕踞

客官,你知道孟子发火的原因了吧?这种坐法两腿伸直拉开,容易暴露下体而“走光”。

好在孟母明事理,以古礼仪“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反倒将孟子狠狠批评了一番,孟子才打消了休妻的念头。

在古人看来,箕踞,还有傲慢、蔑视之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做法又是在平面上最舒适的坐姿。

(簸箕,这个更形象)

(2)汉灵帝最新潮的坐姿:垂足坐

《后汉书·五行志一》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床,不是睡觉用的吗?其实,汉代时候的床,也叫“几”,其第一功能是坐。《说文解字》说:“(床)安身之几坐也。”

按照史料记载,不管古人有多少种坐法,均可用四个字来表述:席地而坐。

早期的祖先们居于洞穴,为了御寒,找些树叶枯草铺在地上,想必开初也是粗狂豪放而不拘形式的,管他雅观不雅观。后来有了廉耻之心,才逐渐规范坐姿体态。

再后来,铺在地上的树叶谷草变成了席子什么的,但坐姿基本还是那个样子,这就是席地而坐的由来。

(汉代的胡床能躺亦能坐)

双膝落地,臀部着脚跟。这种坐法,在古人看来很优雅,合礼仪。然而,这种坐法是违背人的生理规律的,长久压迫着小腿,会导致供血不足,下肢麻木。

我不相信在野外干活的农人,晌午吃饭,已经是又累又饿,也这么跪着吃?猴子有时候还坐在树上,两腿悬空晃荡呢。

礼仪范畴内的东西,需要一个人来率先打破,这个人就是汉灵帝。《后汉书》里说的“胡床”,就是一种简易折叠椅,从西域胡人那里引入。

皇帝都这么坐了,那些达官贵人也就争先效仿,于是垂足坐成为时尚。

(现代的胡床)

(缩小版胡床,现在某些地方还在使用)

坐胡床的姿势与现代人常规坐法极为相似,但是,胡床是没有靠背和扶手的,坐久了也会累,累了怎么办?就势倒在上面躺一会儿。所以,垂足坐是在立体上最舒适的坐姿。

所以,那时候的床,不仅用来坐,也可以用来睡觉、吃饭。

至于一些教科书上说,椅子从西方传入中国后才改变人们的坐姿,纯粹胡扯。

(安坐)

(安坐)

(3)最高贵的坐姿:尸坐

看到“尸坐”这个词,一下子令我想到汪元量的宋亡之诗《寰州道中》:

穷荒六月天,地有一尺雪。孤儿可怜人,哀哀泪流血。

书生不忍啼,尸坐愁欲绝。鼙鼓夜达明,角笳竞於邑。

此时入骨寒,指堕肤亦裂。万里不同天,江南正炎热。

尸坐究竟什么意思呢?古代祭祀时以臣下或晚辈象征死者神灵,代死者受祭,称为“尸”。殷代之尸坐于堂上受祭,称为“坐尸”,这些人的坐姿就叫尸坐。你想想,如果你坐在那个位置,下面则是皇帝呀、长辈呀带着一大帮人向你行祭拜大礼,你敢乱动么?

(这个貌似尸坐,就是安坐)

成语“正襟危坐”就是指这个。

尸坐,总归不好听,所以,后来人们就用“安坐”“正坐”取代,泛指在公共场所的一种最合礼仪的高贵坐姿。

那么,尸坐究竟是怎么样一种坐姿呢?以膝居地,小腿平置于地,臀部贴于脚后跟。

在实践中,要求近乎苛刻。

西汉贾谊在《新书》中专门写了《容经》,说,身体挺直了坐下,小腿不要伸得一长一短,脚掌不要着地。两眼平视的,称为“经坐”;头微低,目光注视对面尊者的膝盖,叫“恭坐”;低头,目光不超出身边数尺远,则为“肃坐”;头完全低下来,甚至连手肘都下垂,则叫“卑坐”。

想不想试试?反正我试过,哎呀,我的妈妈呀,我鼓足勇气,坚持了10分钟就瘫在地上了。

回头去看看汪元量这首诗,国破之惨景跃然纸上,读来潸然泪下。

(河北省博物馆藏西汉长信宫灯)

(4)合礼仪又起警戒作用、且可以舒缓筋骨的坐姿:跽坐

这才是我们今天讲的主题。

《说文》:跽(jì),长跪也。从足,忌声。

从字面上讲,长时间跪着而已。古人的坐、跪、拜在很多时候是相同的,坐就是跪,拜者,亦坐也。跪在席上,臀部并不“坐”下去,上身挺直,则称为“跽”。

《史记》中“鸿门宴”写得非常精彩:刘邦去项羽营中赔罪,酒席上,项羽的谋士范增令猛将项庄,入帐舞剑助兴,伺机刺杀刘邦。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就是说的这个事儿。所幸刘邦早把项羽的叔父项伯拉下了水,项伯对项羽说,一个人舞剑不精彩。他拔剑起舞,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刘邦的面前。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商妇好墓玉人像)

情况万分紧急时刻,“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喷自视项王,头头发上指,目毗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面对这样一个全副武装的不速之客,项羽的本能反应“按剑而跽”——由“经坐”变为“跽坐”,挺直上身,一手按剑。项羽改变坐姿,就是因为“跽”这种坐姿行动相对方便些,可以随时一跃而起,防备危险。

朝堂上君臣商议军国大事,大臣们会按皇帝说话的内容,适当地加插跽姿,将腰板上升挺直,既稍舒关节,畅通血脉,同时这个姿势可以转化成对皇帝的讲话作殷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