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优势 >> 正文 >> 正文

书法笔法执笔的方法和书写的姿势

来源:笛 时间:2023/4/11

书法笔法——执笔的方法和书写的姿势

张维民

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写字,站着写还是坐着写,手怎样拿毛笔,手指、腕、肘乃至臂、身的姿势等都会对写字有影响。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

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

(一)坐姿

书写大小在10厘米以内的字或字较小的行草书,可采用“坐势”。

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1.臂开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

2.身直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

3.头正头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40厘米。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置,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4.足安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翘二郎腿。

坐姿(来自网络)

(二)立姿

如果书写大小在10厘米以上的字或篇幅较大的行草书,可采用“立姿”。

立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下,视角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脚稍微分开,一脚略向前,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容易疲劳。

立姿(来自网络)

立式书壁(较少使用),书法教师在大班教学中书写示范时可应用。

立式书壁,即将纸竖挂在墙壁上站在壁前书写。其书写要领和俯写式差不多,但难度更大。因为面壁而书,为了视觉正确,要求面部与墙面始终保持平行,这全靠两腿屈伸来调节。再说书壁时,要准确掌握濡墨量,如果濡墨多了,墨汁就会滴下来。由于书壁能更好地训练运腕用墨技巧,故米芾也主张:“入学之法,在先写壁,作字必悬手。”悬手书壁是教师板书的一项基本功,师范生学习书法,平时要下意识地作书壁训练。

二、执笔

1、执笔方法

怎样拿毛笔,是一个关键问题。

实践证明,“五字执笔法”是实用而科学的执笔法。五字执笔法,把五个指头的作用,皆用一个字说明,就是:擫、押、钩、格、抵。

五指齐力,虽然力都注在一根笔管上,但是五指的运用,各有不同。

①擫(yè):指“五字执笔法”中大指的作用。擫即指按之意。以大指骨上节出力紧贴笔管内侧,略斜而仰。如吹笛时以指擫住笛孔一般。

②押:亦作压,指“五字执笔法”中食指的作用。押有约束、管束之意。用食指第一指节斜而俯地出力,贴住笔管的外侧,位置和大指内外相当,和大指相对地配合一起,约束住笔管。

③钩:指“五字执笔法”中中指的作用。在大指和食指将笔管约束住的情况下,再以中指的第一、第二两个指节弯曲如钩,钩住笔管的外侧。

④格:指“五字执笔法”中无名指的作用。格有挡住之意。无名指用指甲肉之际紧贴笔管,用力将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此动作亦称“揭”,揭有挡住和往外推之意。

⑤抵:指“五字执笔法”中小指的作用。抵有托着之意。小指衬托于无名指之下,以增加力量,挡住中指的“钩”。

五字执笔法执笔图

前人论执笔,“指实掌虚”最为重要。五字执笔法是用擫、押、钩、格、抵五字来概括说明五个手指的作用,它强调五指各司其职,又通力配合,执笔稳健,使笔能上下左右灵活运动。

李后主(煜)结合“拨镫法”,加上三个字,并改“格”为“揭”,提出八字法。现补充说明如下:

拒:中指钩笔,由名指拒定,此上二指主转运。

导:小指引名指过右。

送:小指送名指过左,此上一指主往来。

上面“擫、压、钩、揭、抵、拒、导、送”八字法,精细地解说了各指的执运之理。

五指执笔法的要领是: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管直。

指实,就是手指执笔要有力量,要实实在在地执住笔管,外侧四指相互靠拢,骨节向外,密实而不松散。拇指中部骨节尤其要注意使之向外凸起,与食指一起持笔,使虎口圆如马镫形(或说龙眼),中指与无名指夹住笔杆,小指紧贴无名指,这样五指一齐用力,执笔既坚实有力,又有助于运笔。执笔要松紧适度。太紧,运转不灵;太松,使不上劲。指实,才能做到“毫无虚发,墨无旁溢,力聚管心,执笔稳定。”

掌虚,就是执笔时掌心要虚空,不能曲指塞掌,无名指和小指都不要贴到掌心,好像手心里握着一个鸡蛋。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虎口要张开大些。这样,运笔就能稳实而灵活。掌虚的目的是使手掌的筋骨肌肉放松,否则手指和腕部就会僵直、紧张,不利于运笔。

掌竖,就是执笔时手掌要尽量竖起来。掌竖才能笔直,笔直才能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运转自如;否则,就会导致笔管歪斜,笔锋不正,笔画易成偏锋病笔。

腕平,是指手腕与桌面要平行。康有为说:“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竖其锋”。因为写字时是通过腕部将力量传送到笔锋,为了便于运腕,所以要腕平。腕平和掌竖二者是互相关联的。管直则锋正,这与运腕、掌竖有密切关系,掌竖、腕平、管直、锋正,加之悬肘用笔,既灵活又有力。因为运笔的关键在于腕力。

唐代唐太宗有言:“指实则筋力平均,掌虚则运用便易”。

2、执笔部位

执笔的高低或说执笔的深浅也是极有讲究的。卫夫人说:“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王右军有“真一、行二、草三”之说。虞永兴《笔髓》,云:“笔长不过六寸,一真、二行、三草”,这是约言执笔去笔头的远近。唐张怀瓘云:“执笔亦有法,若执浅而坚,掣打劲利,掣三寸而一寸着纸,势有余矣。若执笔深而束,牵三寸而一寸着纸,势已尽矣。”

一般的原则是:写小字及楷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下;写大字或行、草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上一些,这样笔锋运转幅度大,笔法流转灵活。如临写黄庭经之类小楷可低执笔,离笔头约一寸;如原大临写大小约2~3cm的行书圣教序及书谱、十七帖等草书时,执笔可稍高,离笔头约二寸;如临写十厘米直径以上的楷书或大草书自叙帖、古诗四帖等草书时,执笔可更高,离笔头约三寸。

3、执笔的松紧

执笔的松紧和运指也应注意,太松太紧,过犹不及。因为太松了,笔画便没有力;太紧了笔画便泥滞而不灵活。王羲之主张执笔要紧,执笔紧方能贯力于笔端。苏东坡主张虚而宽,即执笔要松,这样便于转动笔杆。其实“紧”与“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执笔是为了很好的运笔,所以“紧”是指要能很好地驾驭笔锋,不让其飘滑无力,“松”是指手中的笔运转灵活,笔锋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字才有韵味。下笔书写时宜紧,提笔迴旋时宜松。作字须要用全身之力,这个力,只是传递一股劲,由背到肘,由肘到腕,由腕到指,由指到笔,由笔管而注于笔尖,使其转动自如。

4、执笔的正斜

正确的执笔要使笔杆垂直。五指执笔,将手掌竖起直立,就能使手把笔拿直。

掌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常使笔锋在画中,则左右逢源,静燥俱称。学字既成,犹养于心,令无俗气,而藏锋渐熟。笔正,笔杆与纸面基本保持垂直,可保证中锋行笔,便于调节八面锋的笔锋指向。

在运笔过程中,随着手腕的摆动,笔杆会倒向笔锋所指的方向,如写横画时笔杆向左倾斜,写竖画时笔杆向前倾斜,这就是俗称的“推笔”,笔杆倒向运笔方向而造成“拖笔”。倒向笔画的两边而形成侧锋。倒向笔画两边的角度过大则会形成偏锋。在实际书写中,为求不同笔势,在起收笔或运笔中也会摇动手腕,应用侧笔,即侧锋取妍。

中锋运笔推笔

5、运笔方法

运笔是书法的根基,若不得其要领,则再怎么写也没用。所以书法以此为重。运笔是应用,执笔是关键。宋代姜菱说,“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运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悬腕、悬肘悬腕。枕肘枕腕,用于写小楷。枕肘悬腕,适用于写中、大楷或小行书。悬肘悬腕是指肘部和手腕全部悬空,常用于写行、草或很大的楷书。

运笔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指运法,即枕肘枕腕;二是腕运法,即枕肘悬腕;三是肘运法,即悬肘悬腕。

指运法:

指运法

指运法是运笔的一个持法,指运法执笔较低。将左手垫于右手之下。通称枕腕式。亦可放一重厚物于右手腕之下代替,而这样做,腕部就固定了,只剩下手掌手指部份可动,因此只能书写细短的笔画,适合用于楷书小字。但若书写行草书的小字时,也不适合使用枕腕式。因为此法较不灵活,写时会缺乏一股流动之气,无法表现其气概。总之,指运法书写时最稳且牢固,可作为练习运笔的第一步骤,由此而进一步至提腕或悬腕,就较容易许多。因此,初学者当多加练习。

腕运法:

腕运法

腕运法就是固定肘部,将腕部提起,一般通称提腕式。腕运法与中执笔相结合。用此法将腕部提起,活动范围就较枕腕式大,可以书写较大的中字或小行书。但也不适合书写于大字,因为肘部仍着案,活动范围仍受限制。

肘运法:

肘运法是连肘部一起悬空,以肘部来运笔,一般通称悬腕式。肘运法用高执笔。此法以肩膀为中心,腕肘均不放于案上,所以最为灵活,活动范围最大,挥洒自如,易于表现笔力。适用于大楷、行草等书体。总之,悬腕式是运笔的极致用法,如欲尽善尽美,此法非熟练不可,不然大字无法逞其雄势,行草不得其纵逸,各不得要领是也。

肘运法

提肘作字时,靠腕、臂和指的协调运动来完成,而活动最多的是腕。腕一定要活。腕活,才能使全身之力,通过臂、腕和指贯注到笔尖;腕活,才可以调整笔锋,才能在上下左右提按、顿挫、方圆、转折等多变的笔画书写中控制住笔锋,甚至能够随心所欲地指挥笔锋,达到所谓“甩笔头”的地步。

陈中丞好学书,元章授以提笔法,曰以腕抵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曰提笔亦可作小字乎?元章笑顾,小吏取纸书黼黻,赞笔划端严,字如蝇头,而位置规模皆若大字,因请其法。曰:无他,惟自今以往,每作字时,不可一字不提笔,久之自熟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