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天之知女古筝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如果要求我天天发弹奏古筝的技巧,我会很烦,估计看到的网友也会烦躁。所以,我这段时间会发布一些其他的,不会有技巧类的,也不会有关于学习古筝的心得体会,喜欢的朋友,欢迎留言评论、点赞。
今天,我简单的说说古筝与汉字的关系。好吧,古筝与汉字的故事,是挺好玩的。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筝是由瑟演变而来的。我们觉得此说很有些可疑之处。中国汉字的形体与部首偏旁,大都有些道理的。就拿我们民族乐器名称的造字来说吧,钟、镰、钱之类用“金”字旁的,都是金属制的敲击乐器;竽、箫、管、笛之类用“竹”字头的,都是竹制的吹奏乐器,然而唯独筑、筝二者是例外,虽是“竹”字头,但属击奏和弹奏乐器。如果按我们老祖宗的习惯,筝若果真由瑟脱胎而来,那么造字不应用“竹”字头。
依此而论,二人争瑟,由争夺而产生了“筝”,这种说法毫无科学根据,也只能是传说而已。不说把争的人说得多么无情无义,单就一种乐器来说,是由无数个部件组成的,缺一不可,争一而破为二,必然破碎或残缺不全,怎么会成为两件单独的乐器呢?
记述“争瑟为筝”的文献虽然不少,却有明显的破绽。
首先,筝的弦数是从少到多发展而来的。前面已提到,最早是五弦筝,经过九弦成为十三弦。十三弦筝再怎么流传广、影响大,也还是筝弦制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现代的筝弦已经增加到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甚至四十四弦、四十九弦。由简到繁显然是筝弦数演变的一般规律。按“争瑟为筝”说,筝弦却是由多到少发展变化的,这既不符合事实,也有悖于乐器发展的一般规律。
再从字的结构分析。根据《说文》解释,凡属于琴类的乐器,字的结构都从“琴”。瑟的结构从“琴必”,筝的结构则从“竹争”。这说明筝并不是琴类,二者是两个不同属类的乐器。最早的筝可能与竹有关,所以从“竹”。
无风不起浪,根据专家的研究,在汉代,有些地区的筝确实外观制作得像瑟,这可能催生或助长了“争瑟为筝”说。瑟与筝在童年时代是不是有更密切复杂的关系,现在还是个谜。
我们都是非专业人士,“筝”与“瑟”之间的恩恩怨怨,我们不做评论,只需要好好教学员弹奏好就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