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遏行云·绕梁三日
这则典故出自《列子·汤问》,和愚公移山同在一篇之中,我们就叫它“秦青饯郊”吧。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秦青顾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舞,不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秦青、薛谭:晋·张湛《注》,二人并秦国之善歌者。讴:歌唱,唱歌。穷:穷尽,全部学会,指学习透彻。衢:大路口。《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郊衢即郊外的大路口。抚节:节,唱歌时打拍子的工具,抚节就是打着拍子。谢:认错,赔不是。反:同“返”。顾:环视。韩娥:张湛《注》:“韩国善歌者也。”东之齐:东,用作状语,向东,往东。之,去、往。句意谓东行到齐国去。匮:匮乏,用尽。雍门:地名。张湛《注》:“音邕,地名。杜预曰:齐城门。”按:杜预说见《左传·襄二十八年注》。又《战国策·齐策一》:“军重踵高宛,使轻车锐骑冲雍门。”高诱《注》:“雍门,齐西门名也。”鬻歌假食:鬻,卖;假,借。句意为卖歌买饭。梁欐:今人或写作“梁丽”,误。欐,音lì,也是梁的意思。弗去:没有离开。逆旅:客栈,旅馆。辱之:侮辱他,讥讽嘲笑他。曼声:发声而引之延长;舒缓的长声。张湛《注》:“曼声犹长引也。”《淮南子·氾论训》:“韩娥、秦青、薛谭之讴,侯同、曼声(高诱《注》):“二人善歌,一曰:曼,长。”之歌,愤于志,积于内,盈而发音,则莫不比于律而和于人心。”一里:里,民户居住的地方。《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后里所居家数不一,时有变更。一里,整个居民区。垂涕:涕,眼泪。垂涕,流泪。遽而:音jù,急忙,赶紧。而,然,……的样子。:音biàn,鼓掌,表示高兴,欢喜。弗能自禁:禁,音jīn。耐,受得住。自禁,自我控制。弗能自禁就是不能自禁,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行为等。向:曾经,过去。赂:礼物,这里是送礼物的意思。发:打发,遣送。善歌哭:张湛《注》:“六国时有雍门子,名周,善琴,又善哭,以哭干孟尝君。”雍门子周以哭干谒孟尝君事见《淮南子·览冥训》:“昔雍门子以哭见孟尝君,已而陈辞通意,抚心发声,孟尝君为之增欷歍唈(即呜咽),流泪狼戾不可止。”高诱《注》:“雍门子名周,善弹琴,又善哭。雍门,齐西门也。居近之,因以为氏。哭,犹歌也。见,犹感也。增,重也。歍唈,失声也。狼戾,犹交横也。歍,读鸳鸯之鸯也。唈,读《左传》嬖人婤姶(音zhōu’è)之姶。”按:歍唈今读作wūyì。放:同“仿(倣)”,效仿,模仿。这则典故,又见晋·张华的《博物志》卷五,文字略有不同:“未穷其技”,“技”原书作“旨”,《太平广记》七六七录作“技”。“秦青不止”,原书无“止”字,《太平广记》录有“止”字。“声振林木”,“振”作“震”。“乃谢求反”,“反”作“返”。“鬻歌假食既去”作“鬻歌假食而去”。“余音绕梁欐”作“余响绕梁”,无“欐”字。“垂涕”作“涕泣”。“遽而追之娥还”作“遽追而谢之”。“喜跃舞”,“跃”作“欢”。“放”作“效”。今流传《列子》一书,已不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者,甚至有人认为其作伪者就是为该书作注的张湛。现在虽然可以找到许多证据说明作伪者不张湛,但其为伪书则无疑(参见杨伯峻《列子集释前言》及附录三),成书时间必在魏、晋之际:
盖《列子》晚出而早亡,魏、晋以来好事之徒聚敛《管子》、《晏子》、《论语》、《山海经》、《墨子》、《庄子》、《尸佼》、《韩非》、《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说苑》、《新序》、《新论》之言,附益晚说,假为(刘)向序以见重。
——马叙伦《列子伪书考》马叙伦先生的话,还是符合事实的。张华也是魏、晋时期学者,所以二书关于这个典故的记载,很难说谁为谁所本。南朝·梁·沈约所著《宋书》卷十九《乐一》“周衰,有秦青者,善讴”云云,文字略同于《博物志》,大概沈约所本即张华《博物志》。通过这三个材料,可以充分说明一个问题,韩娥、秦青、薛谭的故事,在当时是广泛流传的。这则典故衍生出的两个成语:响遏行云、余音绕梁,至今仍经常为人们使用。
漫画一幅响遏行云:声音高昂激越,可以让天上飘动的游云停下来。
例:
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邻人辞归,老人歌而送之,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唐·赵嘏《闻笛》诗: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笼。清·黄世仲《廿载繁华梦》:跟手又唱第二出,便是《一夜九更天》,用老生挂白须,扮老人家,唱过岭时,全用高字,真是响遏行云。清·李调元《张献忠降生》:笙箫缥缈,响遏行云。张篁溪《辛亥革命徵信录》:时望平街上已聚有千余人,同声鼓噪,响遏行云。蔡廷锴《蔡廷锴自传·调任警长,重游省城》:当到东堤时,一列十余座洋楼,每座均灯光明亮,绿窗红帘,五光十色,锣敲笙歌,几响遏行云。余音绕梁:歌声的余音环绕屋梁旋转不去。形容歌声美妙动听,永远留在人们耳中。例: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词之妙。宋·孙觌《长乐寺》诗:雍门已陈迹,余音空绕梁。连环画《余音绕梁》清·贺裳《载酒园诗话欧阳修》:至若叙事处,滔滔汩汩,累百千言,不衍不支,宛如面谈,亦其得也。所惜意随言尽,无复余音绕梁之意。梁实秋《听戏》:受罪半天,能听到一段回肠荡气的唱儿,就很值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确是真有那种感觉。亦有本《博物志》、《宋书》作“余响绕梁”者,如:唐·李亢《独异志》卷中:“韩娥过齐雍门,鬻歌假食,既毕,而余响绕梁,三日不绝。”昭明太子萧统《七契》中把“音”变为“妙”字:“初音鱼踊,余妙绕梁,何止田文慨慷,刘靖心伤而已哉。”又有将其改变作名词者,作“绕梁之音”:晋·陆机《演连珠》:“臣闻应物有方,居难则易;藏器在身,所乏者时。是以充堂之芳,非幽兰所难;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连环画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