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宋庆历五年(年)六月十二日,洪州分宁双井村的一个诗书世家。他的父亲黄庶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与王安石、欧阳修等名士有交往。
黄庭坚幼年就显示出聪颖过人的才华,能背诵大量的典籍,被舅舅李常称为千里之才。
黄庭坚十八岁时,随父亲到京城,游学于苏轼门下,与张耒、晁补之、秦观等结为好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二十三岁时(年),考中进士,开始了他波澜起伏的仕途。他先后任叶县尉、太和县令、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等职。
黄庭坚在政治上属于旧党派,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变革,因此多次遭到贬谪。他曾任知宣州(今安徽宣城)、鄂州(今湖北武汉)、涪州(今四川涪陵)等地方官,但都不久即被罢免或调动。他在任职期间,多为百姓办实事,惠及民生,深受爱戴。
黄庭坚在崇宁四年(年)九月二十日去世,享年六十一岁。他死后被追赠文节公,并被后人尊为“金华仙伯”。
01《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写出了诗人和友人相隔两地的情况,北海指黄庭坚所在的德州,南海指黄几复所在的广州。寄雁传书是古代传递书信的一种方式,但据说大雁南飞时不过衡阳,更不到岭南,所以诗人说雁儿谢绝了他的请求。这一句既表现了诗人想与友人通信的愿望,又表现了音信难通的无奈。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作者回忆了十年前在京城相聚时的欢乐场面,桃李春风是美好的自然景色,一杯酒是友人共饮的象征。下句描写了十年后在江湖上相思时的凄凉情景,江湖是流浪和艰辛的代名词,夜雨是孤寂和哀愁的气氛,十年灯是长久思念的标志。这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作者扬了黄几复的为人和才能,持家是指他作为一个县令的职责,但有四立壁是指他清正廉洁,不图私利。治病是指他治理国家的本领,不蕲三折肱是借用《左传》中的成语,意思是他不需要像三次跌断胳膊才能成为良医那样去求教别人,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政绩。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继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想见是诗人渴望与友人相见的心愿,读书头已白是诗人想象友人在海滨读书而头发渐白的情形。隔溪猿哭瘴溪藤是描写友人所在地广州山水之间的景物,隔溪猿哭是山中野生动物发出的悲鸣声,瘴溪藤是山中生长着瘴气和青藤的溪流。
这首诗是黄庭坚用七律形式写给友人黄几复的一首赞颂和怀念之作。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名言,并且巧妙地进行了对比和映衬,使得诗句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新颖奇峭的音韵效果。诗人的情感也通过诗句的变化而流露出来,从愿望到回忆,从赞扬到想象,都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佩和思念,以及对友人不得重用的不平之鸣。这首诗是黄庭坚七律中的佳作,也是宋代友情诗的代表作之一。
02《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诗人在完成了朝廷的任务后,登上快阁欣赏风景的情景。痴儿是诗人自称,表示他对朝政的不满和无奈,了却公家事是指他刚刚结束了一次出使辽国的使节工作,快阁东西是指快阁的东西两面,倚晚晴是指他靠着晚上的晴空,观赏落日和月亮。这句既表现了诗人对政治的失望和厌倦,又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享受。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落木千山是指秋天的山林,天远大是指天空广阔无边,澄江一道是指清澈的江水,月分明是指明亮的月光。这句通过对比山水和天月,营造了一种宏大而清丽的意境,也反映了诗人开阔而明朗的心境。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朱弦是指琴弦,已为佳人绝是指他已经不再为爱人而弹琴,青眼是指他的眼睛,聊因美酒横是指他只能靠美酒来消遣。这句暗示了诗人曾经有过一段感情经历,但已经结束了,他对爱情的失落和无奈。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的归乡之愿,万里归船是指他想乘船回到故乡,弄长笛是指他想吹奏长笛来抒发心情,此心吾与白鸥盟是指他把自己的心意与白鸥相约。这句通过想象和比喻,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以及对自由和平静生活的向往。
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而优美的语言和形象,并且巧妙地进行了转换和衔接,使得诗句既有丰富而鲜明的内容,又有流畅而和谐的韵律。诗人的情感也通过诗句的变化而流露出来,从厌倦到欣赏,从失落到向往,都表现了诗人对政治、自然、爱情、故乡等方面的不同感受和态度。
03《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清明是中国传统的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春天的佳节。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将桃花和李花的盛开与坟墓的荒凉相对照,表现出一种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桃花和李花都是春天的象征,它们含笑盛开,显示出生机勃勃。而坟墓则是死亡的象征,它们长满了杂草,显得凄凉孤寂。诗人用“笑”和“愁”两个字来形容桃李和坟墓的不同状态,突出了生死的对比,也暗示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雷声是春天的特征之一,它能惊醒冬眠中的龙蛇百虫,显示出大地复苏的气势。而雨水则是春天的恩赐之一,它能滋润郊野旷原上的草木,使它们变得青绿柔美。诗人用“惊”和“柔”两个字来形容雷雨对自然界的不同影响,突出了动静的对比,也表现出诗人对春天万物生长的赞美。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引用了两个历史典故,分别是齐人乞食祭品以夸耀妻妾,和介子推拒官隐居被火烧死。这两个典故分别代表了人生的两种态度:一种是贪图享乐而不顾廉耻,一种是坚持正义而不畏牺牲。这里的“骄”和“甘”也是一种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贤愚善恶的评判和态度。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结尾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问题,并用了一幅荒凉的画面来回答。诗人问千年之后谁能分辨出谁是贤者谁是愚者呢?答案是没有人能分辨出来,因为最后留在世间的只有满目疮痍的野草和一座座黄土堆积的坟丘。诗人用“知”和“共”两个字来形容历史的无情和生命的平等,突出了存亡的对比,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悲哀。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清明节时的感慨和思考。诗人以桃李花开为背景,对比了生者的欢乐和死者的孤寂,描绘了清明节的气氛。诗人也借用了雷雨的意象,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诗人赞扬了那些为国捐躯的忠义之士,鄙视了那些贪图享乐的奸臣和妇人。诗人最后感叹了历史的无常和英雄的无名,用蓬蒿一丘来形容了死者的平等和无奈。
总结:黄庭坚的诗歌以杜甫为宗,注重用字、句法和章法,善于造拗句,改变诗歌的平仄和字词,使诗歌的气势奇崛瘦硬,风格生新别致。
黄庭坚强调诗歌“无一字无来处”,学问为诗,讲究用典,构建了他“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诗学理论,对江西诗派和后世诗人有很大影响。他重视律诗中对偶句的锤炼,自然生动,有些乍看起来像是散文的句子,但认真体味之,则觉字字工切,别有韵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