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四上科学作业本《声音》P17——P21答案参考
作业本P17——P21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将敲击后的音叉轻轻触碰水面,能观察到的现象是(A)。
A.水面产生波纹
B.水面明显下降
C.水面平静如初
2.声音的强弱与(B)有关。
A.发声物体体积的大小
B.发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
C.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
3.将一把钢尺的一半伸出桌外,先轻轻拨动钢尺,再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B)。
A.高低不同
B.强弱不同
C.一样
4.用相同的力击打右图所示的空心钢管,发出的声音最高的是(B)。
A.最长的钢管
B.最短的钢管
C.长度居中的钢管
5.右图是小提琴的四根弦,用相同的力拨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4号弦发出的音最高
B.1号弦发出的音最高
C.1号弦发出的音最强
6.吹奏笛子时,我们听到的声音主要是由(B)振动产生的。
A.笛子本身
B.笛子中的空气
C.吹奏者的嘴唇
7.手机里传来的声音是由(B)振动产生的。
A.空气
B.喇叭
C.手机
8.声音不能在(C)中传播。
A.水
B.空气
C.真空
9.我们耳朵里的(A)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然后通过其他器官将声音信号传入中耳、内耳。
A.鼓膜
B.听小骨
C.耳蜗
10.宇航员在月球上时,如果不借助通信装置,就听不到同伴说话的声音,这是因为(C)。
A.说话时声带没有振动
B.月球上不存在会振动的物体
C.月球上没有传播声音的空气
11.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错误的是(A)。
A.用手指敲击桌面时发出的声音都是相同的
B.手指轻轻摩擦桌面,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桌面传播的
C.轻敲桌面,产生的声音弱;重敲桌面,产生的声音强
12.拨动琴弦,会发出悦耳的声音。如果用手按住琴弦,琴声立即消失,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C)。
A.声音被手挡住了
B.琴弦的振动幅度变小了
C.琴弦的振动停止了
二、探究题
13.(1)右图是探究声音现象时常用的装置。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把泡沫球紧贴音叉,轻轻敲击音叉后,泡沫球会(A)。
A.反复跳动
B.位置不变
C.跳动一次后就停止
②泡沫球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A)。
A.使振动现象更明显
B.证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C.可以检测声音高低
③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A)。
A.泡沫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
B.泡沫球被弹开的幅度相同
C.听到高低不同的声音
(2)某电视台有一个创意乐器节目,用到的乐器有二胡、鼓等。在上场之前,乐团使用音叉每秒振动次发出的音高作为调音标准。
①先轻轻敲一下,再用力敲一下,两次听到鼓发出的声音(B)。
A.音高不同
B.音量不同
C.音色不同
②乐团使用音叉作为调音标准。根据你对音叉发声的了解,下列描述正确的是(C)。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所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用力大时音叉发出的声音高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高低相同
③正在拉二胡的演员不断改变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A)。
A.使二胡发出音高不同的声音
B.获得更好的音色
C.阻止琴弦振动发声
(3)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文艺晚会上,古琴曲《高山流水》从西子湖畔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独特的气韵。
①用相同大小的力从细弦到粗弦依次弹拨,声音的变化是(B)。
A.从低到高
B.从高到低
C.从弱到强
②琴弦发出较强的“2”,和同一根琴弦发出较弱的“2”相比较,琴弦振动(B)。
A.速度较快
B.幅度较大
C.幅度较小
3曲子结尾处,演奏家停止拨琴弦,琴声还能持续一会儿,主要原因是(A)。
A.琴弦还在振动
B.人们还沉浸在音乐中
C.空气能传播声音
(4)小亮用吸管和橡皮泥自制了一件乐器——排箫,如右图。
①吹奏排箫时,主要是靠(空气)振动而发出声音的。
②小亮用它吹奏了歌曲《小星星》中的一段旋律,其中音高最高的是(6)(填简谱)。
-
-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③请在对应的试管上标出正确的简谱(用数字1~6)。
④吹奏这个吸管排箫,听到的声音有高有低。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答:排箫是靠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排箫中空气柱越长,振动速度越慢,声音越低:空气柱越短,振动速度越快,声音越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