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苗雨时老师相识于河北省写作学会年昌黎学术年会上。那时的苗老师不到50岁,白皙的脸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乌黑的长发还带着自然的波浪。他面容和善,笑而露齿。与之交谈,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他的大会发言是会议上下热议的焦点,此时的苗老师言辞犀利、智慧闪烁,有一种不容争辩、舍我其谁的气势,青年学者为之倾倒迷恋。因为写作学会的缘故,我与苗老师多有交往。
年10月,我出版了一本《文艺美学的现代性建构》送苗老师指正,苗老师很快为这本书写了书评。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巧合,因为我和苗老师不约而同地使用“现代性诉求”来描述20世纪20年代以来文学艺术以及理论批评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我读苗老师的诗学批评文章,以为“现代性”是他诗歌评论的一个关键词,读懂了“现代性”,也就读懂了苗老师的诗歌评论,这种巧合使我们之间建立起了某种精神性的联系。
年7月,河北省写作学会在秦皇岛召开学术年会,我因为忙于博士论文的写作没有参加会议,只是提交了一篇《对中国后现代主义文本的一种读解》的论文。那时,我刚刚步入学术殿堂,虽说学习还算努力,但毕竟资质愚钝,学有余,思不足,常常陷入引经据典、食洋不化的境地。令人感动的是,苗老师在会上为我宣读了这篇诘屈聱牙的文章,这不仅仅是提携、厚爱,更是殷殷的期望。这件事苗老师可能已经记不起来了,我却存储心间,不曾忘怀。每每想起,油然而生暖意,顿觉春风和煦,人生美好。
在我的心中,苗老师是一位仁厚的长者,更是一位诗歌的舞者。他几十年如一日,如蜜蜂采蜜,如黄牛耕耘,孜孜以求,从不懈怠。越是到了晚年,越是厚积薄发,不可遏制,产出量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他的生命状态一如他的文字,澎湃、激越,张扬而有分寸,感性而有逻辑。豪放与忧伤共舞,细腻与率真同在。他不摆架子,不以年长者自居,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将疲惫和沧桑写在脸上。这些年来,苗老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豪饮,但也能轻啜几口,这是师徒、朋友间最开心的时刻。这是一种带有美学意味的人际关系,因为没有功利的计较,没有俗世的关怀,一切顺运自然,兴之所至,将心比心,美美与共。
我去廊坊参加苗老师组织的学术活动,总有一种精神升华的感觉,能找到久违的感动,能寻回被尘垢掩埋的初心,还能找到继续前行的动力。特别是年10月在廊坊召开的陈超诗学研讨会,于我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年近八秩的苗老师为一位英年早逝的评论家召开诗学研讨会,其意义早已超出了那种单纯朋友间的纪念,那是一个有着高贵品质的诗性灵魂与另外一个同样有着高贵品质的诗性灵魂的隔空对话,是精神与精神之间的相互致意和礼赞。苗老师无疑是懂陈超的。由此,我们可以领悟苗老师生命气象的伟岸:他是在用生命高高托举起他所热爱的诗歌和诗歌评论事业,他所有的文本都在诠释诗歌如何可能,他所有的行动都在捍卫诗歌的纯粹和高贵。读诗、写诗、评诗于他决不是外在的手段,而是深入灵魂的生命活动本身。
从20世纪70年代撰写诗评开始,苗老师在诗坛已经耕耘了40多个春秋,这期间出现过两个高峰: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他以独特的风姿参与到诗的解放和现代性诉求的洪流之中。抗议人性的异化,呼唤超越的精神,凝望自由的星空,为朦胧诗点赞,为现代诗鼓吹,为诗歌个人经验的书写鸣锣开道,是这一时期他诗歌评论的主调。那时的他一点儿都不孤单,因为他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语境中的。他的背后不是一个、几个人,而是一个民族的、大写的人的站立。20世纪80年代末期,他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举办的高级研讨班,研讨班上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他是活跃的参与者、推动者,以高昂的基调肯定了主体性文学观的历史性贡献。以这次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为契机,他写下了大量体现鲜明个人探索意味的诗学评论文章,为先锋诗人和探索性诗歌给予了 限度的庄严礼赞和审美致敬。这一时期他评诗的美学标准可以概括为:把诗当诗。诗不是社会生活的被动反映,诗是诗人以诗人之眼对社会、对人生的打量,是对存在的追问和对人性的勘察,是切己的生命体验和诉说。审美是诗歌的本体,更是评论家打开诗歌文本的眼睛和通道。评诗者要带着同情之心走进诗歌语言的迷宫,由意象而形式,由形式而意蕴,由意蕴而思想,这是一个“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从文本中来,到文化中去。
第二个高峰出现在他退休以后的十多年里。苗老师进入到了一个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活跃的思考,自由的探索,勤奋的写作构成了这一时期生命存在的 说明。以年7月“雨时诗歌工作室”的成立为契机,短短几年时间里,他就在喧嚣的尘世里为诗界同仁营造了一个澡雪精神、同气相求的世界。单是开过的研讨会就有“北岛诗歌创作研讨会”“林莽诗歌创作研讨会”“河北女性诗人研讨会”“陈超诗学研讨会”等。年疫情期间,许多人沉湎于无所事事打发时光之中,苗老师却迎来了创作和评论的双丰收,出版了《雨时诗集》和《河北当代诗品家》。由此我想到了一个人的学术生命问题。有些人学术生命很短,他们开始因文章活跃于文坛,但很快江郎才尽,昙花一现;有些人退休之前尚写些文章做些研究,以图晋升职称或获得荣誉。一旦退休,便“金盆洗手”,再与文坛无缘。前者可能与人的才情、禀赋等主体条件储备不足有关,后者则陷入到了世俗化、功利化的泥淖之中。他们把学术当成了谋生的手段、生存的工具,学术于他是外在的,从不曾进入他的生命世界,为体制内的名利所累而无有探索的热情。于是,一旦退休,学术生命也就戛然而止。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是基于热爱的,基于探究精神的,这两点缺一不可。陈超有一本《热爱,是的》的诗集,我很喜欢诗集名称所流露出来的对于诗歌的斩钉截铁、毫不含糊的态度。学术研究同样可以用这句话来表达:热爱,是的。热爱是写作的动力源,没有热爱,也就不会有写作。创作是这样,理论研究、诗歌评论也是这样。
苗老师显然是基于热爱而产生的书写行为,写作与苗老师是相互成全的。我们不敢想象,离开了写作,对退休之后的苗老师意味着什么?反过来,如果生存不再是书写的过程,那么这种生存的意义从何谈起?苗老师的写作,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生命的确证。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有“我思故我在”,苗老师则是“我写故我在”。他的诗歌评论不陈旧、不僵化,不拖泥带水,不无病呻吟,有的是激情、文采,绵密的理论运思与丰沛的感情投入相得益彰。依然在探索,依然在超越,依然在路上,没有彷徨,无所畏惧,没有止息。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怎样的意志和怎样的生命状态呢?85岁的王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旦拿笔写作的时候,他生命的整个细胞和神经就都活跃起来了,我觉得这是艺术家生命力的 说明。一个耄耋老人还有能力让生命的细胞和神经活跃起来,他的主体意志一定是强大的。我想,苗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吧。
苗老师的诗歌评论是建立在专业的、扎实的、细腻的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的。新批评认为,评诗不是一个感受的过程,与其说是感受过程,不如说是“感受谬误”。评诗是把诗歌的“文学性”即构成诗歌内在因素的肌质、张力、反讽、隐喻、陌生化等揭示出来,这就需要评诗者对诗歌的“技巧”有特殊的心领神会。苗老师对诗歌的细读能力,与他的天分有关,也与他的海量阅读有关。他对诗歌的理解与审美性的把握,都是建立在长期的海量的诗歌阅读所形成的判断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他的诗歌评论不是凌空虚蹈的放言,不是背对现实的自说自话,而是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在地性,是从涌动的诗歌浪潮和鲜活的诗歌文本中激发起来的。不是从理论到文本,而是从文本到理论,再从理论出发进入到文本,由此形成的诗歌评论,既有理论的升腾力量,又有诗歌的文学意味,是诗与思的对话,是诗歌的评论而不是诗歌的评论,因此可以作为美文来阅读。
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在他的哲学著作里曾经讨论过“同时代的人”的问题。他认为“同时代的人”属于时代,但又注定与时代保持着复杂纠结的关系,他能敏锐感受时代之痛并将这种“痛”转化为书写的力量。他异常敏锐地意识到黑暗之永恒,却又顽强地在黑暗中捕捉注定错过的光亮,有能力为当下注入古老的记忆和标志。毫无疑问,苗老师是属于“同时代的人”的。他是带着传统进入现实,走向未来的,这个传统并不是僵化的、凝固的、过去的东西。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传统就像一条河流,离开它的源头越远,它就会膨胀得越厉害。苗老师的诗学评论的传统是中国古典诗词以意象为核心的美学话语,是新诗百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由主义、人文主义话语,也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古典人道主义话语以及现代性话语,这几方面的传统构成了他诗歌评论的“支援意识”。这种“支援意识”使他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理想性的尺度”审视当下,为诗坛注入可能性、陌生性、异质性的成分,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底气、有标准的诗歌评论家。
诗品是诗歌评论当中最难驾驭的一种艺术形式。诗品要求形式短小,内容精湛。犹如盆景,讲究小巧、精致、传神,容不得半点儿枯枝败叶。写好诗品,一是要有海量的阅读做基础,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是也。二是要有艺术理论的修养,能够提供诗歌品评所以如此的理由。三是要有敏锐的判断。诗人出场的位次,文字书写的篇幅,以及入品的等级等,都关乎判断,显示出品诗者独到的眼光、胸怀和尺度。诗品虽是品诗,但要旨在于一种诗风、一种美学理想的提倡,隐含一种美学原则的崛起。如钟嵘《诗品》青睐“自然英旨”,《二十四诗品》呼唤“味外之味”“象外之象”,谢赫《古画品录》“六法”之内首推“气韵生动”,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在神、妙、能之外加一“逸”品,旨在强调“得之自然,笔简形具”的道家精神。所以,“诗品”看似在为诗人划定格次,实则在于提倡一种诗风,一种美学理想,隐含一种美学原则的崛起。苗老师这部《河北当代诗品家》洋洋洒洒竟涉及河北诗人余位,作者以群落、性别和年龄为划分顺序,不以上、中、下三品论座次,显示出作者广约博取的包容姿态,也体现作者对诗歌差异性和丰富性的尊重意识。从作者生平,诗意内涵,艺术修辞,话语风格入手,力求把诗人诗作的美学风格和话语方式勾勒出来,进而达到对每一位诗人独特性的 、独到,直逼本真的把握。相信每一位阅读这部著作的人,都会感叹评论家对诗和诗人的敏锐的识见。
苗老师对河北诗坛无疑是倾注了深情的,他是河北诗坛上空的雷达,是河北诗人的护航者,也是河北诗风的引领者。早在年,他就写出了《河北当代诗歌史》,河北有影响的诗人都纳入到了他的评论范围之内。《河北当代诗品家》则不仅有对张学梦、边国政、姚振函、刘小放、张洪波、郁葱、大解、陈超、杨松霖、简明、刘向东等男性诗人的简笔勾勒,也有对伊蕾、李南、胡茗茗、施施然、幽燕、薛梅、林荣、青小衣、唐小米、艾蔻等女性诗人的精彩点评。不仅如此,《河北当代诗品家》还扩大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