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白衫,挽袖笛吹,清风起,雁飞过,少年清俊,堪把愁思说。
白衫竹笛,俊秀少年的形象,我们常常可以从古装电视剧中看见,而至于导演为什么把塑造古代文人公子的重点放在笛子上?或者说,为什么笛子会成为古代中原人士身份的一个重要象征?
这些,都要涉及到笛子的起源演化,以及它掩藏在浩瀚的中国历史画卷中的背后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被封尘在人们记忆中的笛子的故事。
上古时期的原始社会,人们利用飞禽的胫骨钻孔,吹出高昂清越的声音,用以诱捕猎物,传递信号。在重大节日庆祝时,人们欢聚一方,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吹笛奏乐,和衣而舞。到这时,笛子作为炎黄人家的精神慰藉的作用就已经开始显现,并在这么久远的过去,被先辈们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除了精神慰藉,先辈们还以吹奏笛乐作为祈福祝人的一种施展媒介,在远古,存在着阴风骤雨、暴雪狂风、雷鸣电闪、洪水山火等等超越人力所及的自然现象,古人在自身弱小的当下,只能托神拜鬼,祈求神对一族的祝福和保佑,以使风停雨息,众人无事。
其次,最早的制笛材料是鹤骨,这也是影响笛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祥瑞象征的丹顶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仙鹤,它的体态优雅,身姿优美而不失灵性,引颈而歌,声动九皋。鹤的尺骨细长而清脆,共鸣性好,发音清越,常被认为是神福之乐。再一次偶然的时机,先辈们从鹤的尺骨上吹奏出了类似的声音,并在经过众人的努力下,依靠自觉的听觉,古人能够编乐入曲,从而吹奏出完整的音符歌乐,以表心声。
时空轮转,日月渲染,笛子作为华夏民族的乐器也经过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笛乐,笛乐,谐人神,和上下;通山川之风,动于九天之巅。
到了近代,笛子更是因为其乐声清逸超脱,而成为文人雅士托付己见,抒发壮志的一种寄托。这种无法割裂的、心心相印的牵绊和联系,掩藏在川流不息的中华民族的生命长河中,不论是在从前还是以后,都会显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永不分离的力量。
笛子,古老的汉族乐器,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音笛。
笛子运用于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
笛子的种类有:
玲珑雅致,君子仪度的玉笛融合石雕工艺和乐器手艺的余香石笛清奇自然,气度内敛的竹笛尊致大气,华奢高端的红木笛原始狂野,率真朴素的骨笛虽然笛子种类繁多,但就自然而言,笛子的最好材料是竹子,一来,竹子的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来竹子便于加工。从骨笛到竹笛是笛制史上的一大进步,因竹笛较骨笛上的优势,用笛奏乐也得以进一步的规范化、专业化,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还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相信不论在今天还是过去,笛乐,终究会承载一族的向往和追求,响彻在更遥远的天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