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介绍 >> 正文 >> 正文

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来源:笛 时间:2025/3/14

宋元以来,伴随着戏剧的发展、竹笛被广泛运用到各个地方剧种中,承担主奏或领奏的角色。竹笛作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民族乐器之一,它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记载了光辉的一页,但是,竹笛艺术魅力的真正挖掘和展现,还是近50年的事情。20世纪,中国竹笛艺术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阶段。年,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家卫仲乐先生随“中国文化剧团”赴美国演出时,首次用中国竹笛独奏民间乐曲《鹧鸪飞》,并在美灌制了唱片;年建国至今,竹笛表演艺术共经历了以下的三个时期。

  一、—年

  这是我国专业竹笛独奏音乐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一批以冯子存,陆春龄、赵松庭、刘管乐为代表的竹笛演奏的开拓者,他们使竹笛由一种民间戏曲伴奏乐器变为现代舞台上的专业独奏乐器,由民间走向专业,他们是我国竹笛音乐的引路人,这几位竹笛界的前辈,长期生活在民间,有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由于生活背景、地域的差异,形成了以他们为代表的南(陆、赵)、北(冯、刘)派演奏风格。这两种风格为以后竹笛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演奏技术上,北方以吐、滑、剁、花为主;南方以颤、赠、叠、打为主。当时的演奏,还没有涉及到很复杂的技巧。他们所演奏的曲目,大多是根据民间流传的戏曲曲牌或伴奏移植、改编而成的,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真正创作意义的笛子独奏曲在这一阶段还鲜有出现。从教学上看,演奏家们都没经历过音乐学院的专业训练,他们所经历的都是民间“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以模仿为主。他们将丰富的生活阅历都融入到了演奏中,以情带声,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年

  中国竹笛独奏艺术形式迅猛发展起来。以北派冯子存、刘管乐和南派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的南北两大流派对中国竹笛的演奏技巧、演奏风格、形制革新与作品创作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从而将中国竹笛独奏艺术的发展全面推向了高峰。以赵松庭《早晨》的创作为标志,是我国竹笛音乐的大发展阶段。年11月,由中央群众艺术馆编的《民间器乐曲选》收录了赵松庭创作的笛子独奏曲《早晨》。可以说,《早晨》的创作,揭开了我国竹笛音乐新创作一页,它开始了我国竹笛音乐由单纯地演奏民间音乐转化为具有现代意义的演奏创作音乐阶段。该曲吸收了北派历、滑、吐、剁和飞指颤音等技法,3/4节拍及主音五声调式转换的运用,使乐曲很有新意。和它以前的民间竹笛独奏音乐相比,不论是在音乐形象、节奏节拍、强弱处理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创新。同一时期,还有刘管乐创作的《和平鸽》等曲目,年后,中国竹笛走向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

  在竹笛独奏音乐的创作中,单一的南、北派风格的笛曲已经逐渐被多风格、多地域的笛曲所代替,演奏家们根据各地不同的音乐风格,建立了一套具有不同地域特点的风格体系,并都有其代表作。而且一批以外国民间音乐为素材的音乐音素被广泛地运用到竹笛音乐中,同时也带来了演奏家技法上的丰富多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