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介绍 >> 正文 >> 正文

王壮弘写篆书的有关知识

来源:笛 时间:2022/7/12
启明按:最近我在浏览书法江湖论坛(你没有看错,都年了,我居然还在浏览这个盛于十几年前而今因不堪服务器费用之重负需付费才可看帖的论坛,这种行为多少有点古典互联网用户的味道。)我看到别人发的王壮弘先生的这篇文章,觉得对于初学篆书的朋友可能会有帮助,于是转载于此。为了阅读体验更好,我加了一些图片。书法除了实用外,还有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价值。我国的书法有篆、隶、正、行、草各种不同的书体。篆书,作为应用文字,在汉代已逐渐为隶书所替代,但作为书法艺术,却永远具有它的生命力。我国至今仍有不少书法家致力于篆书艺术。篆书分大篆、小篆两种,它是以秦始皇统一文字作为分界的。秦始皇统一前的各种文字统称之为大篆。秦始皇廿六年(公元前年)统一时的文字称之为小篆。如刻在龟甲骨上的殷代文字;铸在各种铜器上的两周金文等都是大篆。秦《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都是小篆。

西周金文《散氏盘》铭文(此图为启明在网络上收集添加于此)

历代以篆书擅长的书法家很多,著名的有:周宣王太史籀,人称史籀(一说史籀篇名非人名);秦始皇氶相李斯;汉代的曹喜、许慎;三国时皇象、苏建;西晋卫恒;南北朝萧子云、庾元威、江式;唐代的李阳冰、瞿令问;五代徐铉;宋代郭忠恕、释梦英、薛尚功;元代赵孟頫;明代李东阳、杨慎、赵宦光;清代周亮工、万经、钱坫、严可均、孙星衍、洪亮吉、邓石如、范永琪、吴育、吴让之、赵之谦、莫友芝、杨沂孙;近代吴昌硕、王福厂等。前人留下可供学习参考的作品也很多,如刻在龟甲上的大量殷代占卜文字,通称甲骨文;铸在青铜器上的各种铭文,通称金文;直接书写在绢帛和竹木简上的前人墨迹;前秦的《石鼓文》;秦代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宋郑文宝重刻徐铉摹本)等;还有诏版、权、量;汉代的金文,再如:《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石阙铭》、《延光残碑》、《袁敞碑》、《袁安碑》、《祀三公山碑》各种碑额等;三国时魏《正始三体石经》;吴《天发神谶刻石》、《封禅国山刻石》;唐代的《城隍庙记》、《迁先茔记》、《三坟记》、《峿台铭》、《碧落碑》;宋代的《释梦英千字文》;元代的《赵孟頫六体千字文》;明代的李东阳各种篆书题衔;清代以及近代各著名书家墨迹更是不可胜数。“篆”,《说文解字》解释为:引书。“引笔而书于竹帛也”。张怀《书断》云:“篆者传也,施之无穷也。”就是拿笔写在竹简绢帛上传于后世的意思,与书法上作为书体名词的“篆”似无关联。“篆书”是后人用以区别于隶书以及其他书体的一种专用名词。或云篆,掾(音yuàn,启明注)也,官书也以区别于佐隶之书。   关于怎样写篆书,对于专家来说都各有自己的经验和甘苦。这里只是谈一些基本的知识和个人的粗浅看法,以供初学者参考。下面分执笔、用笔、笔顺、接笔、结体、布局六个方面来谈。一、执笔写篆书的执笔与写其他书体完全一样,宜采用擫、押、勾、格、抵指(字)执笔法。也必须悬腕悬肘不倚搁桌面,腾空书写。五指执笔法根据沈尹默先生所述简要说明如下:擫是用大指肚子出力紧贴笔管的内方,其法与吹笛子时大指控笛一样,但是要斜而仰一点。押押字有约束的意思,用食指第一节斜而俯地出力贴住笔管外方,和大指内外相当配合起来把笔管约束住。勾用中指的第一、第二两节弯曲如钩地勾着笔管外面。格以无名指甲肉之际紧贴着笔管,用力把中指勾向内的笔管挡住,而且向外推着。抵因无名指力量小,不能单独挡住和推着中指的勾,还得小指来衬托在它的下面去加一把劲,才能够起作用。五指执笔法(此图为启明在网络上收集添加于此)二、用笔篆书的用笔虽然没有隶书、楷书那样复杂。但在每一笔之中同样存在着起笔、行笔、收笔这样三个过程。而且必须认真严格地对待使之笔笔中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起笔起笔必须回锋(逆锋),不能尖锋着纸。就是欲下先上(直画),欲右先左(横画),从相反方向着纸,谓之藏锋。这样笔画才会显得有力,才充分利用了毛笔反弹力的作用,为中锋行笔作好了准备,造成了顺势而下的局面。行笔顺起笔之势中锋而下,不得偏软,而且必须控制笔锋,使之既平铺纸上又随腕起伏而行,不能死按硬拖。要使每一笔都有流动而不是僵直的感觉。明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有些写篆书的人,写玉箸篆(线条像玉筷那样的篆书)用颓笔或用墨胶住笔头剪去笔尖来写,甚至以绢素卷成香柱状蘸墨迟缓擦画而成。这样,字画木僵毫无生气,还自以为是写篆的秘诀,这是绝对不能效仿的。收笔顺势轻按作收,使之齐圆,不得偏软,谓之护尾。古人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就是指起笔和收笔必须回互用笔,这样,笔式才会显得有力。另外起笔、行笔、收笔必须一气呵成,不得中途停顿涂改。李斯云:“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运。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此理可见矣。”三、笔顺篆书的笔顺一般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横后竖,先外后内。遇二面相同笔式用先中间后两旁(特殊情况也可不拘以顺手为主)。例一   例二例三 四、接笔篆书遇到回环过长的笔画,在由下向上行笔或由右向左行笔觉得拗手难于着力的时候可以接笔,即将回环过长的一笔分成二笔或三、四笔来写。但接笔必须在笔画换锋处接,使之不露痕迹。一笔分成三笔,由下向上行的改成由上向下行。例:一笔分成三笔,由右向左行的改成由左向右行。例:一笔分成四笔。例: 五、结体篆书的结体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工整的小篆,要求平稳匀称,但也必须婉转流通使之有变化。古人云:方不变谓之斗,圆不变谓之环。妙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之间。第二类是较为草率的篆书,乍一看去似随意写来,极不匀称,实际上是寄匀称于不匀称之中。这类篆书极不易写,必须有一定的基础,不然难免画虎不成反类犬。第三类是长短不一用笔结体较为自由的篆书。如汉《祀三公山碑》、《延光残碑》属于缪篆、刻印一类。这类篆书灵护性极大,如果应用得法,自可妙趣横生。六、布局一件作品整个布局要求:行字必须贯连,风格必须统一,气度必须大方自然。若字行散乱互不贯连,风格各别互不统一,气度造作低劣,这将是一幅什么作品?一个书家,一件作品的成功都是极不容易的,不知花了多少心血汗水。俗话说“成如容易却艰辛”。近代金石书画名家吴昌硕写的篆书看去似极草率随便,但他早期曾对范永祺、杨沂孙一路规规矩矩的篆书下过苦功。兹后转学《石鼓文》,再加以钟鼎、行草之法始自成一家。他的篆书有钟鼎的古朴而又不背拗时代,有石鼓的韵味而又流动不拘,既保持篆书的特点,又合乎行草的意境,故而深受人们喜爱。近来学吴昌硕篆书的人很多。我认为学吴昌硕的篆书不宜直接学,最好先学一段时期杨沂孙的篆书和《石鼓文》,这样就容易入门。另外据友人唐吉生说,吴先生写字时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快,是比较慢的。因此学他的字也不宜写得过快,过快容易流滑,少朴厚之气。吴昌硕传世作品很多,整篇易见的有《临石鼓文》、《修震泽许塘记》、《临散氏盘铭》等。此外最重要的是:写篆书必须研习六书及《说文解字》,明白字义以免写错。(原载《书与画》总第4期)书法江湖原文网址:   王壮弘,男,汉族,浙江慈溪人,年10月生于上海。书法从许铁丰、沈尹默,擅篆、草。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及在专业报刊发表。精于金石碑刻之学及书画鉴别。年4月应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之邀作短期讲学,同年8月又赴美国东西学院、加拿大南山寺访问交流书艺。年12月27日病逝于香港。推荐阅读:王羲之兰亭序笔法十四种(附图解析)学书法为什么不建议从瘦金体入手初学书法为什么不建议从小楷入手浙大金石不朽展观展记录(附高清大图)《曹全碑》临习指南—完—上

淘宝搜

启明文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