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虚构了一个太虚幻境,其中有痴情司、朝啼司、夜怨司、薄命司等。如果将从古至今的才女分类,恰恰可以各入其司,朱淑真、唐婉应该入痴情司,贺双卿、冯小青可以入朝啼司,班婕妤、萧观音可以入夜怨司,鱼玄机、上官婉儿可以入结怨司,而蔡文姬,则最应该入薄命司。
“此生已分老沙尘,谁把黄金赎得身。十八拍笳休愤切,须知薄命是佳人。”宋人徐钧这首诗中所吟咏的佳人正是蔡文姬,历来佳人多薄命,而她尤其如此。蔡文姬,本名叫作蔡琰,字昭姬,后来为避司马昭的讳才改叫文姬。她身逢乱世,一生三嫁,父死夫丧,颠沛流离,与子长诀,一个女人能够遭遇的所有磨难,她几乎全都遭遇了,如此多的苦难,只需其中任何一项都足以将人摧毁,她却不仅没有被摧毁,反而将之化成了史上最催人泪下的两首诗歌。
人一生的运气可能是有定数的,蔡文姬的运气,几乎在她少女时代就全部被花光了。
上天本来给了她一副好牌:她出生在东汉年间,当时天下还算太平,父亲是东汉著名的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蔡邕。蔡邕是个旷世逸才,类似于金庸笔下的黄药师,诗文歌赋、琴棋书画乃至天文地理、音律算数无所不精,尤其擅长书法和音律,人称他的书法“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自创的飞白书体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东汉末年的文坛,当以蔡邕为盟主,曹操未发迹时,也经常是他府中的座上宾。
蔡邕对音乐造诣很深,他有次带文姬路过吴县一户人家时,发现那人正在用一块上好的梧桐木烧火做饭,他忙把这块梧桐木抢救了出来,精心做成了一把古琴,由于尾部已烧焦,就命名为“焦尾琴”,弹起琴来声音果然清越无比,这把琴据说后来传给了文姬,一直陪伴在她身边。
身为蔡邕的掌上明珠,在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之下,蔡文姬小小年纪就开始崭露头角了。蔡邕被称为中郎,所以人人都说“中郎有女堪传业”,《后汉书》称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丁廙在《蔡伯喈女赋》中是这样描述蔡文姬的:“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曜鲜。……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玄。”
相传在她还不到十岁的时候,有次父亲蔡邕在院子中抚琴,弹着弹着忽然断了一根弦,屋子里的小文姬听了脱口说道:“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诧异不已,为了测试下女儿听音辨弦的能力,他又弄断了一根琴弦,这次是故意的。小文姬再次不假思索地说道:“这次是第四根弦断了!”
蔡邕听了后惊喜交加,从此悉心教授她琴艺,这段故事还被编成段子写进了《三字经》,连黄口小儿都知道“蔡文姬,能辨琴”,她也因此得了一个“四弦才”的雅称。
文姬的书法,也深得其父的真传,书法史上有种说法,说蔡邕的书法是神授的,然后传给蔡文姬,再由文姬传给钟繇,钟繇影响了卫夫人,卫夫人再传给王羲之。文姬所写书法至今只保留了一帖,只有短短十四个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后人取前两字命名为《我生帖》,此帖基本字字独立,草书中又保留着隶书的笔意,堪称难得的妙品。
文姬在蔡邕膝下一直被娇养到十几岁,然后才在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了卫仲道,她不知道的是,到这个时候为止,她已经提前透支了一生的好运,接下来迎接她的,将是数不清的噩运。
卫仲道按说和文姬也颇为般配,可新婚之后不久就因病去世了。巧的是,《红楼梦》中的史湘云据红学家们考证,也是嫁给了一个叫卫若兰的年轻人,后者也不幸早逝了。文姬和湘云一样,初次嫁的人都姓卫,也都是“厮配得才貌仙郎”,却终究“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丈夫的早逝拉开了文姬下半段悲剧人生的序幕,在他亡故之后,文姬因为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只得怏怏地回到了娘家。此时天下已经大乱,董卓夺取汉室政权后,蔡邕被迫在其手下为官,但董卓对他倒是礼遇有加。王允设计杀掉了董卓,并扬言要将他的头颅挂于城墙之上,蔡邕却因感念董卓的知遇之恩在席间流泪悼念,让王允一气之下动了杀心,可怜这位旷世之才,最后还是惨死于政治斗争之中,因为他太过感情用事,脑子未免有些糊涂。
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文姬远比父亲要清醒,关于这段历史,她在《悲愤诗》中写道:“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可见她对董卓率军叛乱、乱了纲常的行为是十分痛恨的,这样的见识甚至超过了她的父亲。
父亲的横死远远比丈夫的早逝对文姬的打击更大,在她出生以来,父亲就像一棵大树,而她就像栖息在树上的一只小鸟,如今大树已倒,小鸟失去了依傍之后,又去何处安身呢?
果然在父亲去世之后不久,她就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噩运。其时天下越来越动荡,关中大乱,北方的匈奴人、羌人趁机闯入中原,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相对于这些凶悍勇猛的少数民族,生长在平原地带的汉人毫无还手之力,这一点在文姬的诗中也有生动的体现:“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国已亡,城已破,百姓们流离失所,东奔西走,无依无靠的文姬也开始了逃亡之路。可到处都是烽火连天,一个弱女子,又能逃到哪里去?她很快就落到了匈奴人的手里,“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若想知道被掳的妇女经历有多么悲惨,可以参照下北宋灭亡时那些后妃公主的遭遇,金人攻下汴京后,这些女子连同徽、钦二帝一起被押往北地,受尽了凌辱,据记载,到了金国后,“妃嫔王妃帝姬宗室妇女均露上体,披羊裘”,可怜这些曾经尊贵的女性,一个个沦落到当众赤身露体的地步,可见连妓女也不如,金国上至帝王,下至兵士,更是对她们任意蹂躏,许多宗室女子就此被摧残至死。
可以想象,还只有十九岁的蔡文姬,被当成猎物般载在匈奴人的马后,心情有多么凄凉惶恐,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在朔朔寒风、漫漫黄沙中一步步走向屠场。一个美貌的女子,在此过程中经历了什么不言而喻。
到了塞外后,迎接她的是无尽的风沙和磨难,正如她在《胡笳十八拍》中所写的那样:
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
北地的一切都让她如此不习惯,这里的人以毡裘为裳,以乳酪为饮,以牛羊为食,她吃不惯这里的食物,穿不惯这里的衣服,更加不习惯这里的人,在她眼里,这些缺乏教养的匈奴人粗暴横蛮,和野兽没有什么区别。
但她不得不百般忍耐,只为了能够保全自己,包括委身于匈奴的左贤王也是如此。左贤王贪图她的美色,而她则需要左贤王的庇护,双方恰好各取所需。文姬是聪慧的,即便是在最坏的境地下,她也懂得如何尽可能改善自己的处境,而在彼时彼地,没有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了。
在此她展现了一流的生存智慧与适应能力,既然别无选择,她就试着去饮牛乳、食腥膻,试着去穿毡裘、住帐篷,日子一天天过去,她渐渐适应了北地的气候和饮食,甚至还学会了吹奏匈奴人最爱的乐器——胡笳。胡笳形似笛子,双簧片用芦苇叶卷制而成,吹奏起来音色既凄凉,又悲壮,仿佛混合着北方的凛凛寒风。
蔡文姬在这“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苦寒之地一共待了十二年,并与左贤王生下了两个孩子。尽管如此,她却无日无夜不在思念着故乡,“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这时的中原大势已定,文姬父亲昔日的朋友曹操已经雄霸一方,他感念到往昔和蔡邕的交情,痛惜老友最心爱的女儿流落在边塞苦寒之地,便不惜花费重金,派使者用玉璧一双、黄金千两前往匈奴去赎回文姬。
曹操是个重感情的人,这个举动的初衷也是好的,却将文姬置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她时刻都想回归故土,另一方面,她又舍不得一双儿女。这应该是最难的抉择了,可现实根本由不得她选择,此时曹操势力雄厚,匈奴人多少对他有些忌惮,左贤王再宠她,也不会为她区区一个女子去得罪汉人的霸主。
身为一个汉人女子,既然君王有令,那么她将不得不归汉。对左贤王,她并没有多少感情,只是一对孩子怎么也割舍不下,分别的那一幕是如此惨烈残酷: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
大凡为人父母的,只要读到这一段,无不会为之肝肠寸断。稚子无辜,却不得不和亲生母亲分别,从此山高水远,再难相见,就算是铁石心肠的人,读到这样的诗句也会不禁为之泪下。文姬归汉,一直是被当成佳话在颂扬,殊不知,这样的佳话是以一个母亲与孩子的永久分离为代价的,背后隐藏着数不清的泪水和心碎。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从此后母子长诀,今生再无相见的可能,“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怪,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蔡文姬强忍着悲痛,一路风尘仆仆地回到了故土。对她的归来,曹操很高兴,特意在宫中设宴招待她,还亲自将她许配给董祀。至于文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曹操并不关心,其他人也不关心,从古至今,大多数人都将她看成是一个爱国主义的符号,用来寄托人们心系故土、热爱祖国的情结。以她为原型创作出话剧《蔡文姬》的郭沫若就常常说“蔡文姬就是我,我就是蔡文姬”,因为他也曾抛下日本的妻儿返回中国,但他忽略了,两件事情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他是主动回国的,蔡文姬则是被动的,尤其是抛下孩子这一点,他引以为豪,文姬则深以为憾。
嫁给董祀时,文姬已经年过三十了,算上左贤王的话,这是她人生中第三次嫁人了。董祀是个屯田校尉,官做得不大,也没多大的才具,但文姬安然地接受了这桩婚事。人在每个阶段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经过那么多苦难之后,对于婚姻和人生,她早已没了不切实际的期许,所期盼的无非是能够平淡安稳地生活下去。
可上天好像故意在和她过不去,与董祀结婚后不久,他就因触犯法律而差点被处死。文姬闻讯后,当机立断,马上跑去求见曹操,因为走得太匆忙,连鞋子都顾不上穿。
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宾客,酒席上都是公卿名士和各国使者,他听人通报说蔡文姬前来求见,便对宾客们说:“蔡邕的女儿在外面,她素有才名,今天让大家见见她。”等文姬进来后,只见她赤着双脚,头发乱蓬蓬的,跪在地上向曹操叩头请罪,求起情来言辞有理,而又饱含着哀痛之情,在座宾客们听了后无不为之动容,曹操却有些为难地说:“你确实值得可怜,但判决董祀有罪的文书已经发了出去,该怎么办呢?”文姬抬起头来说:“您马厩里有快马万匹,属下的勇士多不胜数,为什么要吝惜一匹好马,而不去挽救一个垂死的人呢?”
曹操听了这话后深为感动,立刻发出新的文书赦免了董祀的死罪。这天天气寒冷,他见文姬赤足蓬头,不禁心生怜惜,当场赐给她头巾鞋袜。这时曹操可能起了爱才之心,接着又问她:“听说你家起先有很多古籍,现在还能记得内容吗?”文姬回答:“当年我父亲送给我四千多卷书,多年来我颠沛流离,很少有保存下来的,现在我能记下来的,只有四百多篇了。”曹操便提出:“我派十个人帮夫人您记录下来好吗?”文姬却婉言谢绝说:“男女有别,不宜亲授,请给我纸笔,我一个人默写出来给您就是,用楷书写还是用草书写,听凭您的吩咐。”回家后,她便将自己所记得的古籍内容默写下来呈给曹操,没有一点错误。
赤足求情这一幕可以说是蔡文姬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了,她虽然一生命运多舛,却并不是那种被命运推着走的人,比如这次,她就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主动争取,终于力挽狂澜,扭转了后半生的境况。
文姬的下半生于史无载,大致是还算平稳的,但早年间的苦难在她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追忆往事时仍唏嘘不已,化成了两首《悲愤诗》和一曲《胡笳十八拍》。
这是她的不平则鸣,也是她的泣血之声: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
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母子长诀的伤痛一直埋在她心底,从来就不曾忘记,尝尽了苦痛滋味的她禁不住问:“如果苍天有眼为何让我独自漂流?如果大地有灵为何置我于天涯尽头?我没有辜负上天,上天为何对我如此之薄?我没有辜负神灵,神灵为何将我放逐到荒野边地?”
这样的问题,注定是谁也无法回答的天问。上苍从来不是公平的,好人未必幸运,坏人也未必遭殃,所以关汉卿笔下的窦娥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质问:“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蔡文姬的意义却不只在于提出质疑,更在于她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一个人即使被命运亏待了,被生活辜负了,也可以做到不辜负自己、不放弃自己,世界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歌,一首《胡笳十八拍》,正是她的长歌当哭。生而为人,我们无法选择命运,我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是,当命运露出狰狞的一面时,坦然无畏地活下去,而这,正是蔡文姬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