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物名称:《边城》-沈从文
种草推荐:超级治愈的一本书,带你感受湘西美好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从《边城》走近沈从文
雪花飘洒的冬天,我最喜欢做两件事情,一件是踩着落雪遥想远方的家乡,还有一件就是读沈从文的作品。
一路读来一路美好,在沈从文的作品里,能读到真,读到善,读到契合心灵的美,这位蜚声现代文学界的乡土文学作家,以其独特的文风在当时颇为繁荣的现代文坛上占据了其不可替代的位置。他善良,他单纯,他不为世俗所污染,他将自己的生活活成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画,他将自己颠簸坎坷的人生活到单纯的简单,他将《边城》以及他纯美的心灵带给我们,他的文章似乎一切源于天然,源于湘江河边,他的方言野语,也只是自然,却并不粗鄙。
诗自生命深处自然流出
我们都为他《边城》中的乡土风情,纯粹性格的人物深深吸引,他笔中的边城,那个不沾风尘、浑然天成的意境不禁让我们感叹:人间风景,美莫过湘西;人间真情,纯莫过《边城》。
边城,其实不是城,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小镇乡村,在这里,沈从文度过了他的一生,他说他的前二十年是活在边城,后几十年是活在对边城的回忆里,边城似乎是沈从文的一个思想的源泉,灵感的源泉,他对边城有无限的深情,在边城里,生活着一大批自然状态下的人,他们拥有善良的心,有原始野性的生命,在边城里,有翠翠,有萧萧,有傩送,有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人,在边城里,有:“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说他写《边城》并不是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一道小河从高山绝涧中流出,汇集了万山细流,沿了两岸有杉树林的河沟奔驶而过,农民各就河边编缚竹子作成水车,引河中流水,灌溉高处的山田。……小河水流环绕"镇"北城下驶,到一百七十里后方汇入辰河,直抵洞庭。这是沈从文所生长的地方。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河中涨了春水,到水脚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自家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等待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这就是著名的边城了。
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
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沈从文是善于写人性之美的,他将人性的丑恶藏于笔下不愿加入更多不和谐的杂音,他对于美的感觉叫他不忍分析,因为他怕揭露人性的丑恶。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是掩映在凤凰沱江岸一方五彩石上沈从文的墓碑后面的题联,墓碑在古木葱茏之间,山色静谧之中,显得那么朴素,正如沈从文一生的为人,朴素而又低调。在都市与乡村中辗转之时,沈从文总是以“乡下人”自居,他不怕嘲讽不怕与别人格格不入,他热爱文学,热爱边城,热爱“乡下人”。
美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对“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三十年代的中国作家,再没有别人能在相同的篇幅内,写出一篇如此有象征意味如此感情丰富的小说来。”今天,当我们重读那《边城》、《湘行散记》等等,那自然流淌的词句,那恍若隔世的意境,能否让我们想起那个纯净若水的人?能否在我们的心中唤起一丝丝纯真、善良与美丽的涟漪?
在整体倾向上,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带着乌托邦国式的理想主义色彩,对美丽乡土的热爱,对自然人性的赞美,对充满幻想的浪漫情绪,都笼罩在他田园牧歌式的主题作品上,正如他自己所说:“用一支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二十世纪生命取予形式。”
那一座座古老的吊脚楼还在,青石路也在无数路人的脚下延伸着,而这一切曾出现在沈从文的作品里,它们便显得那么平和、澄明、安宁,也便超越了一切的赞美、理解和爱。
#绽放计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