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世界民谣之旅”的第五十六期。除了你现在看到的图文版,还有在喜马拉雅播出的电台版。前两期我们介绍了埃及的宗教音乐,这期我们开始进入埃及艺术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世界。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某种类似“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观念,阿拉伯国家可能在这方面更加保守,当然现在整个世界的趋势还是越来越开放的。比如我去埃及之前听说开罗的地铁是分男女两种车厢的,不能走错。过去之后发现真实情况是只有女性车厢,并没有男性车厢。也就是说,这个车厢是为保护女性而设置的,男性禁止乘坐,但是女性可以自由选择。实际上很多女性也会很自然地乘坐普通车厢,尤其是几个人一起乘车的时候,非要把男女性拆开着实没有必要。
在过去的埃及,音乐领域也是男女有别的。比如说一种中东音乐特有的小乐队形式“塔赫特(Takht)”,就只能由男性音乐家表演给男性观众。而与之相对应的女性乐队叫“塔赫特阿瓦利姆(Takht-Awalim)”,由女性表演给女性观众。这个“阿瓦利姆”是从中世纪开始就有的一个专门代表女性音乐家的称呼,意思是“博学的女性”。不过一些资料上显示中世纪的时候“阿瓦利姆”主要是受邀在一些富贵人家或者宫廷里表演,而且是在一个屏风后面进行表演的,因为看不到她们的真面目,所以观众也就可以不分性别了。另外据说在中世纪时,一个“阿瓦利姆”无论身份地位还是经济收入,都是要高过男性音乐家的。
说回塔赫特乐队。塔赫特作为一种音乐类型从19世纪下半叶才开始在阿拉伯世界传播开来,但从乐队的配置来看,使用到的乐器都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传统乐器,所以也不好说它具体是什么时候发源的。鉴于这个词的词源来自波斯语,所以我猜测这也是从波斯音乐的传统中发展来的。今天的塔赫特乐队已经不再区分男女了,女性歌手搭配男性乐手的组合尤其常见。
传统的塔赫特乐队一般都是小乐队,最少只要两个人就行,最多也不超过五个人,最常见的配置大概是三个人。演奏的旋律乐器一般在乌德琴、奈依笛、卡曼恰、卡龙琴(Qanun)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节奏乐器则是在里克(Riq)和答布卡中选一个。这些乐器当中我们到现在还没有介绍过的只有卡龙琴和里克了。里克是一种木框皮面、嵌有金属铃片的手鼓,看起来和我们常见的铃鼓差别不是很大,就不多介绍了。卡龙琴比较特别,下面给大家专门介绍一下。
卡龙琴整体是呈一个梯形,放在腿上或者小桌上演奏,有点像我们中国的扬琴但是整体更小也更精密。我国维吾尔族也有自己的卡龙琴,叫新疆卡龙琴。外观上来看阿拉伯的卡龙琴绝大部分是棱角分明的梯形,而新疆卡龙琴有一条边是曲线。在中国的古籍中,卡龙琴被称为“七十二弦琵琶”,这不是夸张,卡龙琴真的普遍都有二十多组弦,每组两到三根,弦最多的确实能达到七十根左右。卡龙琴是用手指弹拨的,演奏阿拉伯卡龙琴的时候,乐手两只手的食指上会套指套或者贴拨片,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用两根手指就能弹了,其他手指不套是为了演奏稍微闷一些的音色以区别主声部清脆响亮的音色。
就这还不算完,阿拉伯卡龙琴在每一组琴弦的左侧末端都有四个机械的可移动琴码。这二十多组弦是以七声音阶排列的,在演奏中每到需要半音、四分音或者颤音时,就要通过拨动这个琴码改变琴弦长度,从而改变音调高低。最可怕的是,卡龙琴总是用来演奏密集而零碎的旋律的,所以当你观看演奏的时候会真心感受到,这个乐手简直是太忙了。我想象了一下自己手忙脚乱的样子,真的没有勇气去尝试。新疆卡龙琴是没有这个机械琴码的,所以左手需要操作一个专门按弦的工具,演奏出来的气息就有点介于阿拉伯卡龙琴和古筝之间,虽然没有那么华丽和密集,但又多了一些韵味。
塔赫特乐队除了纯音乐,也常常会表演歌曲,在一个只有三四个人的乐队中,为了让音乐尽可能饱满,一般演奏乌德的乐手就要同时担任歌手。如果没有乌德的话卡曼恰乐手也可以,但鼓手最多只是伴唱,我目前还没见过主唱是鼓手的。此外奈依笛乐手肯定不行了,因为嘴用来吹笛子了嘛。卡龙琴手也不唱歌,之前说过,这个琴弹起来太复杂了,光是演奏好就要耗费全部的脑力。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些乐手里乌德琴演奏者最适合唱歌,但绝对不是说乌德琴最好弹,只是乌德琴往往会演奏和人声相同的旋律,所以脑子相对能反应过来一点。其实即便如此也还是很难,我尝试过,比吉他弹唱要难上很多,而且在演唱两句词的间隙,手上还要持续弹奏装饰旋律,总的来讲也是很费脑。
塔赫特乐队演奏的曲目属于一种叫作“瓦斯拉(Wasla)”的套曲形式,一套大概是10到12首“穆瓦莎莎(Muwashshah)”歌曲。这个穆瓦莎莎是一种歌曲体裁,歌词按照一些格律书写。这种体裁据说起源于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是安达卢西亚被摩尔人统治的时期,由这些来自北非的阿拉伯人创造的。之前我们总说到波斯音乐对阿拉伯音乐的贡献,这次终于有来自北非的贡献了。在瓦斯拉套曲里,除了穆瓦莎莎这种诗歌体裁的歌曲,也有器乐即兴演奏“塔克西姆(Taqasim)”以及一些即兴演唱。
如果要表演完整的套曲,三四个人的小乐队可能不够胜任,这时候就会增加专门的歌手和伴唱歌手,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塔赫特乐队已经扩编了很多,甚至引进了西方的小提琴和低音提琴。像很多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塔赫特也是存在于整个阿拉伯世界当中的。在不同国家,这种音乐肯定也是各有特点的,但是在我们这些“局外人”看来则很难分辨。就好像让一个刚刚开始学习中文的外国人分辨苏州话和上海话,所以我也就没法介绍埃及和它周边国家的塔赫特具体有什么差别了。
接下来我们说说埃及的婚庆乐队。婚丧嫁娶对全世界的老百姓来说都是生活中绝对的大事情,尤其是婚礼,热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传统的中式婚礼音乐中,最有气氛的乐器是什么?肯定是唢呐。唢呐的音色高亢嘹亮穿透性极强,也被戏称为“乐器中的小流氓”,因为唢呐本身体积很小,但民乐合奏的时候唢呐只要一响,除了锣鼓这种大音量打击乐器,其他乐器基本就听不见了。唢呐也是一种起源于波斯的乐器,在波斯语里发音就接近“唢呐(Surna)”,古代经过丝绸之路传到我国。而往另一个方向去传到埃及,则变了一个名字,叫作“米兹玛尔(Mizmar)”。这个系列的乐器在世界各地的版本都差不多,无论结构、外型还是发声方式都大同小异,主要的区别可能就是身体部件所用的材质不同,比如木制部件的木材种类和金属部件所占的比例这些。
说巧不巧,埃及婚礼乐队必备的乐器正是这个米兹玛尔管。一支婚礼乐队当中会有多位乐手用多支米兹玛尔合奏,并且往往不再配备其他的旋律乐器(可能是因为配了也听不见),乐队剩下的人都是歌手和鼓手。这种乐队的演出近距离听起来也是震耳欲聋,热闹非凡。除了吹唢呐,埃及婚礼和中国婚礼的另一个共同点是送红包。而在送红包这个项目上,埃及的婚庆乐队也会起到一定作用。这些红包并不是直接给到新人或者新人的家人手上的,而是先作为“小费”给到婚礼乐队,乐队有专人负责在演出过程中收费,并记录付费人的姓名和金额并表示感谢,这个时候乐队演出会被打断,乐手们就可以休息一会儿。最终乐队扣下一部分作为演出酬劳,再把剩下的交给新人的家庭。不过这个“红包”并不是像我们这样红色的纸包,可能也正是因为没有纸包遮掩,直接给钱显得非常庸俗,所以才要从乐队这里绕一道吧。有趣的是,据说传统的埃及婚礼乐队收到钱之后是放在枕头套里暂时保管的,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有趣的寓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埃及人也会选择在酒店里举行婚礼,尤其是城里人。在室内表演的婚礼乐队除了歌手乐手之外还有专业的女性舞者,不仅表演歌舞也要负责带领来宾参与歌舞。现在一些埃及婚礼乐队的规模扩大了很多,他们会用十几位打击乐手围成一个U型,中间是几个管乐手、歌手和四位舞者,开口的那一面则是新人和他们的父母。大家一起跳舞的时候,打击乐手就相当于把人们围在里面了,也就是说你的四面八方都会被音乐包围,于是你便可以享受一种环绕立体声沉浸式的婚礼体验了。
最后,感谢阅读。如果想要聆听文中提到的音乐,欢迎收听电台版的节目。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在各个音乐平台搜索“刘耳朵”,找到我自己创作的歌曲和纯音乐作品。欢迎点赞、收藏、转发,如需转载请与我联系。
#音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