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萤火说文化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安秋望》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这首七律是赵嘏的传世名篇。诗人以清远幽雅的笔墨描写了长安深秋拂晓时分的景色,寄托了羁旅思归的凄凉心情。全诗意境深远而清朗。首联:“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展开长安的整幅画轴,给人以一个整体印象:浓重的雾气在晓风中迟缓地飘流,全城都笼罩在一片云山雾海中,连那巍峨高耸的宫殿楼阁也仿佛在云层间浮动。整幅画面开阔而迷濛,很有气派。
“凄清”二字是写秋意的,同时也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这种犹如秋意一般凄清的气氛始终笼罩全诗。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晨曦初现,云雾淡薄,露出了西边天上几颗残余的晨星,一行秋雁正横掠北方天空。仿佛是伴随着南飞的大雁,一声长笛悠然飘来,寻声望去,依稀可以看到有人倚着高楼的栏杆吹奏横笛。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是赵嘏的名句。据说杜牧在读到这两句诗时曾赞叹不已,称赵为“赵倚楼”。确实,这一联颇见诗人的独运匠心:“残星数点”是所见,“长笛一声”是所闻;“雁横塞”是动势,“人倚楼”是静态。
寥落的晨星、南飞的距阵,勾画出深秋黎明时分天空的典型景象,而高楼笛声,则使这幅画面更显得清冷幽寂,更逗惹起缕缕情思。那悠长凄婉的笛声,是在倾诉一腔羁愁呢,还是在怅叹人生短促、有如晨星?那倚楼的人儿,你可是也和诗人一样怀着乡愁客思,借笛声一诉衷肠?笛声动情处无须多,唯其“一声”便足以使愁人垂泪、离人消魂。
第三联,诗人采用移情手法状物写情。“紫艳半开篱菊静”,竹篱旁的紫艳的菊花,似开未开,显得十分端庄闲雅,俨然一派高士风度,令人追忆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红衣落尽渚莲愁”,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凋谢,落红片片随水漂去,一副憔悴悲愁的模样。目睹眼前的枯荷残叶,追思往日临风展容的满塘红莲,使人顿生红颜易老、青春易逝的感慨。
紫菊之“静”,红莲之“愁”,不仅传景物之神,而且传达了诗人的心志。仰视俯察,远远近近,清晨的长安秋色无一不弥漫着、传递着一种凄迷怅惘的气氛,牵动诗人思乡的愁肠。末联,他沉重地表示: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回去享用,羁留此地,如同“楚囚”,有什么意思!
这首诗以景带情,以情出景,将典型的景物与特定的情绪结合起来,互为映衬。尤其是雁阵和菊花,不仅将秋色点缀得分外浓郁,而且南归之雁和东篱之菊本身又暗寓思乡和归隐的意思。正因为诗人以情构景,颇具匠心,使全诗情景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参考资料:古诗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萤火说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