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图片 >> 正文 >> 正文

传统文化专栏middot国风悦读

来源:笛 时间:2022/6/6
北京中科忽悠 http://m.39.net/news/a_6010333.html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听,是杜鹃啼鸣的声音,一声又一声,引得人将头探出窗外,去寻这啼声所在何处;看,是繁花似锦的场景,一树一树的花开,鸟儿在梁间呢喃。这是春在提示人们:惜春,惜春,莫负好时光!

若带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春天必不可少的活动便是出门“踏青”、“赏花”了。正所谓“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古人出门踏青赏花,邀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办个赏花宴,灵感来了,便作首诗来品,交际与赏花两不误。

只看花当然远远不够,古人还会“簪花”,这便是将春意带上身了。一提到簪花,人们脑海中首先出现的便是女子头戴鲜花娇妍的模样,但簪花可不单单是女子的特权,男子也是可以簪花的。苏轼曾在《吉祥寺赏牡丹》中写道:“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五十多岁的人去赏牡丹,也不忘了往头上插朵花,这是多么可爱呀!

四季轮回无法更改,惜春的古人便使出“十八般武艺”来,想要将春意留住。他们用花做成酒,“湖中春色松肪酒,江上秋风榭叶衣”中的“松肪酒”就是古人开动脑筋的作品。忆春时,打开酒盖,闻一闻那醉人的花香,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草长莺飞的季节。

何处风筝吹断线?

吹来落在杏花枝

若是春天时分走在田间地头,远远地便能看见几道放风筝的身影,穿着春衣的人们手中牵着一根长长的线,线的那端轻盈地飘在空中,象征着人们无数的欢愉。

“风筝”这一名称的来源极具雅趣,据明代陈沂的《询刍录》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古人认为放风筝能“放晦气”,正如《红楼梦》里描写:“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凡是春风吹拂处,无不柳绿花红、芳草萋萋,这些生长在大地上的生灵,不仅让人们大饱眼福,也一饱口福。

《黄帝内经》写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孕育了一整个冬天的各种食材在春天破土而出,习俗“咬春”也应运而生。别看一丛丛的野菜在万紫千红的大地上并不是很显眼,但经过古代劳动人民的加工后,却能成为人们喜爱的食品。魏晋有张季鹰因为思念故乡的“莼菜”而辞官归家;唐代也有杜甫形容“韭菜”为“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宋朝更有苏东坡更是赞“荠菜”道“君若知其味,则陆八珍皆可鄙厌也”。由此可见春野菜在古人心中有多受欢迎了。

在唐代,春天采花做花糕则非常普遍。据《隋唐嘉话》记载,武则天每年春天不仅要游园赏花,还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糯米一起捣碎蒸熟,名为“百花糕”,赏赐给文武百官品尝。

古人顺应自然,在春天这个时节尽情享受,在绿意盎然的大地上自由徜徉。我们也应放下手机,在校园中走走,看看春天的世界,这般美景可不等人,我们又如何能错过呢?

往期推荐

清明春分惊蛰END

编审:郭芳伶

主编:赵文瑞

审核:孙悦汪子怡

值班编辑:郭誌成于爽

责任编辑:李荣振

供稿来源:传统文化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