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图片 >> 正文 >> 正文

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一个人梁实秋

来源:笛 时间:2024/11/7

人乃是上帝所创造的最不善于谋生的动物。没有别的一种动物曾经饿死过,外界的大自然给它们预备了衣与食;内心的自然本性给它们设计了一种本能,永远会指导它们设法谋取衣食。但是人必须工作,否则就要挨饿;必须做奴役,否则就得死。一个人年轻时犯了错误,以致后来颠沛困苦,没有钱,没有朋友,没有健康,他只好死于沟壑,或是死于一个更恶劣的地方——医院。

这是英国作家笛福在《设计杂谈》中提到的,梁实秋先生则认为笛福这段话是反语,他认为,在自然界里一大批一大批饿死的是禽兽,不是人。人要适合于理性的生活,要改善生活状态,所以才要工作。笛福本人是工作极为勤奋的人,他办刊物、写文章、做生意,从军又服官,一生忙个不停。

人辛勤困苦地工作,是为何?梁实秋先生《闲暇》一文指出,劳苦的大众在那里辛勤地操作,解决了大家的生活问题,然后少数的上层社会人士才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大多数人是蚂蚁、蜜蜂,少数人是人。做“人的工作”需要有闲暇。所谓闲暇,不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而是不必像蚂蚁、蜜蜂一样终日忙碌。勤劳应有限度,不能像蚂蚁、蜜蜂那样地工作。劳动是必须的,但劳动不应该是终极目标。而且劳动亦不应该由一部分负担而令另一部分坐享其成果。梁实秋先生还指出,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级”。有闲阶级如能普及于全人类,那便不复是罪恶。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我们并不向往六朝人那样萧然若神仙的样子,我们却企盼人人都能有闲去发展他的智慧与才能。

梁实秋先生的意思无非是说,我们普通人需要工作,但是除了工作之外,还应该有闲暇时间来充实自己,去提升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智慧,好好享受工作,而不是只是为了工作而活着。当然这是个非常美好的愿望。事实上,大多数人在常年累月的辛勤工作中早已磨灭了斗志,放弃了理想,麻木地生活着。

梁实秋先生简介:

梁实秋(.1.6-.11.3),原名梁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现当代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梁实秋于年考入清华学校,年在《清华周刊》发表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后留学美国,归国后任教于多所高校:年担任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年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后又在北平师大和台湾师范学院先后任英语系教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