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静月荷
导读:
现在“啃老”现象越来越普遍,父母也愿意为这代年轻人无怨无悔地付出。无论是结婚、买房,还是日常生活贴补,年轻人似乎离开父母的资助就无法生存了。
不知是父母太宠溺孩子,还是年轻人太喜欢躺平,过无欲无求的“寄生虫”生活?
1.年轻人啃老,啃得理直气壮
最近一期《金牌调解》栏目里,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已经成家立业,有自己的小家庭。可这位男子却依然不愿独立,离开父母好像就无法生存了。
这个儿子觉得父母手里有现金就是不给他,他刷母亲的信用卡,让母亲替他还借款。儿子声称要投资做项目,父母不给钱就是不支持他。他想把家里的店铺做抵押贷款,如果父母不给他钱,他就和媳妇离婚。
儿子不知从那里得到一个信息:投资25万做过桥,几个小时可得一万元。他手里只有5万元,让母亲给他打20万。
面对儿子这样的要求,想必没有哪个父母会满足他的需求。毕竟,在父辈眼里这是一种投机行为,且不说能不能赚钱,连本金能不能保全都难说。
可年轻人就认准这是一个发财的机会,错过了就会影响他们小家庭的生存。
父母没有给儿子打款,年轻人非常生气,扬言不给钱他就去借高利贷。面对儿子理所当然地啃老,母亲终于发飙:断绝母子关系。
年轻人这是怎么了?为什么就不能做一点靠谱的事,脚踏实地去赚钱呢?总想走捷径、不想付出就想回报?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呢?
就像有人说的:你在想别人的“利”,别人却在算计你的“本”。许多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把手里的本金亏得一塌糊涂。
还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女性朋友,她是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的。从小没有吃过苦,更不知道赚钱的艰辛和不易。
她谈男朋友,只注重外表。第一个男朋友,向她借50万元做投资,结果血本无归。当她意识到这个男孩子不靠谱时,果断转身,50万也不要了。好像父母的钱是大风刮来的,没了就没了,一点也不心疼。
谈的第二个男朋友,又向她借40万,玩改装车,又是一个靠“兴趣”生存的人。好在她与这位男子结婚了,也有了孩子。
只是,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存,还依附着娘家贴补:父母的三套房子在女孩名下,她坐享房屋租金。就连孩子的奶粉都是母亲在默默提供的。
对此,女儿享受的心安理得,毫无愧意。甚至觉得父母的财富就是她的,与其放在那里,还不如供她享用。
后来,母亲实在忍不住了,已经三十多岁,都有自己的孩子了,怎么还不能自立?要肯老到何时呢?
主持人涂磊对女子说:“要自立就从今天开始,把房子过户给母亲,自己独立生活。”
母亲竟然当场答应了,女儿也表示:可以。
真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上一辈的父母哪一个没有吃过苦?哪一个没有经受过“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至暗时刻。但他们都挺过来了,正是因为父辈吃过太多苦,才不愿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
而结果却是:年轻人从小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长大了却不懂得珍惜,更不知道父母的一片苦心。
他们啃老啃得理直气壮,说什么:你们挣钱不就是为了我吗?在我最需要用钱的时候不给我,等到我不需要的时候,你的钱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年轻人之所以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孩子有责任,但父母的责任更大。
2.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后面,都有无原则退让的父母在默默付出
春节期间,让年轻人痛苦的不光是被父母亲戚的各种追问、打压,更为痛苦的是他们自己对未来的恐惧、无助和茫然。
已经29岁的沐川,大学毕业后放弃了自己的工科专业,而选择了一个与专业完全不同的赛道:跨越到传媒行业。
然而,经过几年时间的摸爬滚打,他依然只是在此行业的边缘徘徊,找不到个人的价值所在。
当家人、亲戚劝沐川放弃自己的“爱好”,去做一点脚踏实地的事情时,沐川却表现出各种的排斥、抗拒,说自己就喜欢这个行业。
可事实上却是:沐川所在的公司经常拖欠工资,他连自己都无法养活,时常还要靠父母资助,才能勉强维持生存。
人们不解:年轻人为什么要这么固执,明知前途渺茫,却还要一意孤行,执着坚守?
按理,一个已经快30岁的年轻人,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而不是继续在那些看不见希望的赛道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可沐川就是听不进去别人善意地提醒和规劝,哪怕收入养活不了自己,也依然要一条路走到黑。
对此,沐川父母很无奈,一方面他们不想逼儿子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可当儿子向父母求援时,他们内心又是无助和痛苦的:毕竟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辈子。
当父母没有能力再帮助他,或父母不在了,这个孩子该怎样生存呢?
不得不说,沐川虽然年龄上成人了,可在心智上依然还不成熟。这不仅表现在他对自己人生的定位,对现实的把控,更表现在把自己的感受看得高于一切。
宁肯放弃本科专业,也要舍近求远去做那些对自己没有任何优势的事情。毕竟,对于沐川所从事的“艺术”行业,他既没有过硬的专业理论做支撑,也缺乏临场实战经验。
事实上,比沐川优秀的专业人才比比皆是,别人尚在等待机会,他想要胜出,机会的渺茫可想而知。
而对一个装睡的年轻人,当你叫不醒他时又能怎样呢?父母只能干着急,希望他能早一天成熟,早一点觉醒。
3.在给孩子吃“糖”的同时,别忘了还需要补充“鈣”和“盐”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既需要甜蜜、温柔“糖”的关爱、鼓励,也需要自立、自强“鈣”的提升,更需要苦难、挫折“盐”的磨砺。这三样东西,在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
事实上,甜食能满足大脑能量的需求,让孩子产生愉悦和快乐之感。家庭教育中的“糖”,主要是指来自父母的关爱和鼓励。它就像节日里的巧克力,充满了香甜的温暖,可以让孩子放松,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天性。
因为,来自父母的鼓励和赞赏对孩子来说,就是甜蜜的爱。只要父母愿意用温暖和宽容陪伴孩子度过漫长的童年、让人焦虑的青春期,甚至成年后的年轻时光。孩子大多都会充满自信,在人生路上也能遇到最好的自己。
然而,如果父母给孩子吃的“糖”太多,让他在“蜜罐”里待得太久,就会让他生出一种生活就是享受,父母为他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甚至误以为人生就应该是他希望的样子。
不得不说,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甜密”的误区,忘记了在给孩子吃“糖”的同时,还需要补充一些“鈣”和“盐”。因为,生活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的,而且,有甜必有苦的。
如果在孩子小时候,既让他尝到了“糖”的甜蜜,也让他体会到挫折、苦难,甚至失败的打击,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必不可少的一课。
然而,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太小,没有心理承受能力,生怕一点打击,会让孩子幼小心灵受到伤害。其实,这完全是父母多虑了,孩子只有在经历一次次生活的磨砺,内心才会变得更加坚强,也才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就像沐川从小在母亲呵护下长大,他的愿望总是能得到满足。即使他提出过分的要求,母亲也不会拒绝。父母觉得孩子还小,等他长大就好了。
在沐川一次次提出,要学绘画、吉他、街舞、长笛等时,尽管母亲知道儿子是三分钟热情,可又觉得也许这次是真的呢,只有试过才知道是否适合他。
也许这是母亲的一厢情愿,可事实上,沐川的兴趣转移太快,长则三个月,短则一个月,热情过去了,一切又都归于平静。
面对儿子的种种“不靠谱”行为,母亲用的是“甜蜜”教育,没有指责,也没有严厉批评。仍然相信儿子长大后,一切会好起来的。
只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性格已经养成了,无论做什么都要依照自己的心愿。当父母提出不同意见时,早已养成“自负”、“刚愎自用”性格的儿子,哪里还听得进父母的逆耳忠言呢。
不知道沐川还要走多少弯路才能梦醒,才能回归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
4.有着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常有不幸的成年
一项数据显示:我国约有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有25万人因为无法面对生活,无法跨越心理障碍选择了轻生。为什么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会如此脆弱呢?
美国心理专家德纽曼说:有着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常有不幸的成年。
事实上,童年幸福的孩子,从小只尝到“糖”的甜味,没有感受到其他滋味,所以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起其他同龄人自然就要弱一些。
然而,看看身边那些成功的人、有出息有本事的人,哪一个没有经受过挫折、失败的打击呢?
事实上,一个人只有经历过挫折的打击之后,才能获得与生活抗衡的力量。而我们的父母总是小心翼翼地去保护孩子,不让他们经历挫折和失败,更是把所有苦难都扛在自己肩上,把孩子放在“蜜罐”里,让他们感受到的全是“甜蜜和温暖”。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让他们直面挫折、失败,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
如今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哪有与恶劣环境抗衡的能力呢?尽管他们年龄已经成人,可心理上,他们还没有“断奶”,还要依靠父母的“援助”才能生存下去。
事实上,那些能成功站到金字塔顶端的人,往往不是智商最高的人,而是一直在生活中摸爬滚打的人。他们不断遭受挫折的打击,而又能不断地从挫折中疗愈自己,找到战胜挫折的途径,不断排除障碍、解决困难,直到最后成功的到来。
也就是说,孩子要想有幸福的成年生活,作为父母就应该教会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能力。而抗挫折的能力,就是培养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心。
要让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心,父母就要让孩子从小知道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在给孩子吃“糖”的同时,也要让他尝尝“酸、咸、苦、辣”的滋味。
一个人只有学会和生活妥协,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现实的不完美,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才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作家艾希莉认为:当你想要改变的时候,最根本的不是说刻意去改变什么,而是平静的接纳现实。“接纳”才是追求宁静与幸福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新春日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