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踏上一块未知的土地,他以为这就是马可·波罗笔下美丽富饶的东方印度,于是,当地原住民被当做印度居民而得名“印第安人"。这就是美洲最早的古代文明——印第安文明。
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最早的主人,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便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甚至创造了令后人难以企及的文明。印第安文化作为美国重要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和人民的重视和保护。
如今在美国,不仅有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立印第安人博物馆和位于墨西哥州的印第安艺术学院,美国政府更是扶植印第安自主品牌,出台诸多优惠政策,使印第安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印第安人有其独特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特别是他们色彩丰富、做工精巧且特色鲜明的服饰,是印第安文化乃至世界服饰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第安文明概述
广袤且富饶的美洲大陆,地大物博,物产丰饶,被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海域包围,自然条件优越,是孕育和滋养美洲文明的摇篮。印第安人是这里最早的主人,早在哥伦布到来之前,这片土地上就生活着多个不同的印第安部落,总人口大约多万人。
他们世世代代过着祥和而原始的生活,但殖民者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平静——疾病和战争夺去了他们的生命,很多印第安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迁徙到贫瘠荒凉的保留地上生活。如今的美国,仅剩下多个印第安部落,但印第安人的文化却在一定意义上被保留下来,对美国主流文化影响深远。
印第安人的祖先、发现及分布
关于印第安人祖先的由来,通常有两种推论——土生论和迁徙论。土生论,顾名思义,认为印第安人源起美洲大陆。但考古资料显示,美洲至今并未发现人类祖先类人猿的化石,也就是说美洲并非人类的起源地,印第安人土生论尚无有力依据。
迁徙论又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最被一般人所认可的说法是,印第安人的祖先是跨越白令海峡而来到美洲的亚洲人。白令海峡位于亚欧大陆最东点和美洲大陆最西点之间,最窄处仅约37米,深度仅介于30至50米之间,是北美洲与亚洲大陆之间最短的海上通道。
在冰河时期,海平面降低使得陆地相连,形成天然陆桥,为人类迁徙提供可能。即使在其他时候,人类借助一些简单的航海工具,通过既窄且浅的白令海峡也并非是不可能的。
考古学家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一些来自亚洲的猎人,他们跟随兽群来到美洲后逐渐定居下来。而据考古学家证实,亚洲的蒙古利亚人种与印第安人的祖先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
在绝大多数人的意识里,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无疑是发现美洲新大陆的第一人。但事实上,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止。众多的“美洲发现说”,包括挪威人、爱尔兰人、中国人、腓尼基人、犹太人、希腊人、罗马人以及阿拉伯人最先发现美洲的说法,虽各有一些佐证,但至今尚不能完全证实。
但据考古研究发现,在哥伦布之前,确实已存在十几次对美洲的探险考察活动。由此可见,哥伦布似乎并非发现美洲大陆第一人,甚至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屠杀者”和强盗,尤其是印第安人后裔对哥伦布曾经奴役和屠杀其祖先的历史仍然无法释怀,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从狭义范畴来看,哥伦布的确不是最早发现美洲大陆之人,但从广义上来讲,哥伦布对于发现美洲大陆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学家认为,他的发现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引起了人类历史的变革,是有社会历史意义的。哥伦布的发现不仅改变了美洲的历史命运,更从地理学的角度验证了地球是圆的,从全球化的角度将东西半球融为一体,并且发现了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堪称历史大发现。
印第安人广泛分布于包括北美、中美以及南美在内的美洲大陆上。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北美印第安人主要分布于六个不同文化区:东部森林地区流动的印第安人;东部森林地区农业印第安人;平原印第安人;太平洋沿岸印第安人;高原印第安人以及马更些和育空河盆地印第安人。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位于东部森林地区,以农业文化为代表的易洛魁人。中美洲,一般指尼加拉瓜与墨西哥北部之间的地区,也是万余年来印第安人赖以生存的家园。
其中,生活于今墨西哥一带的玛雅人,是印第安人中尤为兴盛的一支,被誉为“美洲的希腊人”。他们被视为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
另外,原住于墨西哥谷地的阿兹特克人,同样创造了其独具特色的文明盛世。而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中部,古印加人在不断征服其他部落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个政治强大、经济繁荣的帝国,被学术界誉为“新世界的罗马人"。
印第安人的社会形态
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北美印第安人的社会制度就己进入原始公社制瓦解时期。在此之前,他们的氏族制度经历了从氏族到胞族,再到部落,最后形成部落联盟的一系列过程。
氏族,是由母系群体组成,具有共同名称的家庭团体,团体内禁止通婚,只允许族外婚,因此氏族成员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这种以母方作为世系识别标准的氏族就是母系氏族,是氏族最早的形式。
在这个时期,一切权利都掌握在妇女手中,氏族议事会由氏族中已婚和育有子女的妇女组成,并推选一名最德才兼备的妇女成为氏族首领,决定氏族的重大事务。
另外,还需要推举女干事,负责与其他氏族联合举办大型庆典。氏族内部所有财产为妇女们所公有,妇女还享有对战争与和平的裁决权,她们可以禁止自己的儿子或兄弟参与作战。
总之,这个时期的氏族成员有选举和罢免氏族首领的权利,可以相互继承遗产,为本氏族成员命名,有公共的宗教仪式和墓地,有专门的名称和图腾或守护神,这些特征是氏族成员行为规范和思想统一的保障。
胞族,是由同一部落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氏族组成的,这些氏族是兄弟姐妹关系,一般是从一个母系氏族分化出来的,因此胞族内起初不能通婚,但胞族成员可以和其他胞族通婚。
部落由众多说同一种方言的氏族组成。每个部落有自己的土地和部落议事会,部落大首领是他们的最高领袖,对氏族首领和酋长有任免权。部落联盟是由说同一语种的不同方言的部落组成,他们之间有亲属关系且所处地域相近。部落联盟是印第安人在无休止的战争中得以保留,是其社会组织程度发展到更高阶段的重要标志。
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印第安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在东部的森林地带,以易洛魁人为代表的印第安人以农业为生。
易洛魁人的农业主要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木锄是他们主要的劳动器具。玉米是印第安人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也是他们最爱吃的食物。除了培养众多的玉米品种之外,印第安人还栽种南瓜、豆类、西瓜等许多其他农作物。
玉米对印第安人来说至关重要,它关系到生存和繁衍,一旦敌人损毁了他们的玉米田和储存的玉米粒,对印第安人来说将是灭顶之灾,因为房屋可以重建,但玉米却需要等到下一次收获才能重新获得。
因此,印第安人对玉米的储存是很用心的,他们或将玉米晾干后放入榆树皮制成的圆桶内,或采用窖藏法,即在干沙地上挖一些地坑,铺一些干的树枝树叶,放入玉米后在上面盖一层树皮或草,最后将坑用土填平。
另外还有一种谷仓储存法,用榆树皮做成圆塔型,顶端覆盖,表面钻上气孔,通风以防玉米受潮。这种窖藏法和谷仓都沿用至今,不同的是谷仓的材质有所改进。
由于气候干燥,西南地区的印第安人起初过着游牧生活。他们住在山洞里,靠打猎和采集野果为生。后来,人们开始聚居到村落之中,并逐渐开始以农业为生,且擅长以挖掘沟渠来灌溉农田。
此外,西北部太平洋沿岸的印第安居民通过从水域中捕捞螃蟹、鲸鱼以及大马哈鱼等海产品维持生计;居住在中部大平原上的部落通常会捕猎野牛,以获取食物、制作帐篷和服饰的材料以及牛骨制成的工具;北极的因纽特人则以打猎为生,由于天气寒冷,他们会用冰块建造房屋,并且穿着用动物毛皮制成的服装御寒。
印第安人的文化和艺术
由于印第安人身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阶段,他们的文化艺术均带有明显的原始性和宗教性。这里主要描述的是原始社会时期印第安人的文化艺术形式。
不同地域和部落的印第安人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特征也各不相同。印第安人大都能歌善舞。平原地区的印第安人偏爱节奏简单、曲调单一的音乐旋律。鼓是印第安人伴奏所用的主要乐器,另外还有哨子和长笛等。
舞蹈会在重要的仪式和节庆活动上表演,用来祈求神灵庇佑,同时也可以仅供娱乐。除了歌舞,有些部落还有戏曲演出,戏曲的内容多与神话传说或宗教故事有关。
印第安人中从来就不乏艺术家,绘画、雕刻以及其他造型艺术应有尽有。易洛魁人很早就掌握了制陶技术,并且还会在土罐或陶盘上雕刻螺旋状的花纹,而陶土制成的烟斗上则会雕刻几何图案以及小的兽头和人头。
育空河流域的哈恩人喜欢用动物油脂混合赭石一起绘画,或是用泥在木器上作画。图琼人的绘画则大多较为抽象,且带有象征意义。帕布罗人的编制品和陶器异常精美,他们会编制一些精致是小手袋、盘子和其他饰品,而他们制作的陶器则色彩华丽且造型各异。
结语
印第安人大都没有文字,他们会用结绳记事等方法记录下重要的事件。大平原地区的部落有编制“大事记”的习俗,人们会在野牛皮上用各种符号和图案形象地记录一年中发生的突出事件。
此外,信号语和手势语也是印第安人独特的交流方式,可以弥补因没有文字而造成的信息表达不足的问题。印第安各部落间的语言往往并不相通,手势语可以很好地解决他们之间的沟通问题,而在远距离交流的时候,信号语则会显得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