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汶川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即便黄口小儿,也能脱口而出。全唐诗余卷。羌笛独占首。历史的通道上,广阔西域洒下无数先辈血汗,沉淀了太多期待与渴望,而苍凉的羌笛,那一声声断人心弦的呜咽,何尝不是兴亡离别最孤凉的见证。音乐是羌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羌族民间音乐原始古朴,格调清新,犹如远古先民的呐喊之声。这个古老热情的民族依靠祖祖辈辈的口传心授,用坚韧和执着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的华章。
羌笛悠悠来自民族文化宫
羌笛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物质载体。浓缩着羌族人民的思想和审美观念。早在年,羌笛就被我国列入非遗名录中,表明羌笛音乐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其存在的意义得到广泛的认可。羌族,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三千年前甲骨文便有了关于羌人的记载羌人自称尔玛,羊是其民族的图腾文化,羊的形象贯穿了这个民族的始终。相传秦汉时期一位牧羊人在放牧的时候发现,风穿空骨风过骨吹的呜呜声,由此产生了羌笛最初的模型。秦汉时期甘青高原一带的西戎牧羊的羌族人偶然间用鹰骨为材料,在上边钻了几个洞,安上一截空心草管做哨片,竟吹出了呜呜咽咽的声音,这种乐器很快流行起来,人们吹奏着它游牧四方。由于羌族没有文字,其历史文化除了世代口传心授外,羌笛也成为交流、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渠道。
羌笛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竖吹乐器。东汉马融在《长笛赋》就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羌笛,更是边塞诗里的“常客”。
有关专家表示,“全唐诗卷,与羌笛相关的有首。”王昌龄《从军行》有云,“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高适《塞上听吹笛》感叹,“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戊楼间”;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记录,“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王之焕《凉州词》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使羌笛这一古老的乐器家喻户晓。
两根竹笛管
两截短哨簧
六空七音节
承载了羌族漫长的历史
……
短短一支羌笛
是怎样走过了数千年的光阴?
羌笛作为民族乐器,主要由笛管和哨构成,在最初时期,羌笛以动物骨或竹子作为主要管体材料,双排的管体并排用绳线缠绕,最终形成13-19厘米的身长,管口为2厘米左右,在管体上段安装约4厘米的吹嘴,并在3厘米切口处安装薄片为震动的单簧片。在演奏羌笛时,演奏者用嘴含住双吹嘴,双手放置在管体的按孔上,每一根手指负责相近的两个按孔,利用竖笛的指法变化来吹奏不同的音调。在手指变化的过程中,演奏者针对音调变化来调整吹气的长度和前度,并利用鼓腮换气不断循环的技巧,来保持连续的吹奏。一般而言,一口气可保持三分钟左右的表演,而在气用尽之时,演奏者通过鼓起双腮将气体储存在口中,并通过腮部的收缩来完成连续的吹气。面对部分高难度的演奏风格,羌笛演奏者可利用手指的滑动和喉咙的震动,来增加演奏的共鸣声。通过羌笛乐器自身的音色和演奏者的演绎,羌笛所展示出的音乐较为独特,具有温和清脆的音乐特点,同时,还能够利用滑音技巧来表现羌笛虚幻的音效,凸显羌笛音乐演奏的魅力。羌笛特殊的独奏演奏形式,使其流传在音乐领域中的曲牌多达十余种小曲调,除部分表达思念和凄凉感情的曲调外,大多数以欢快的节奏为特色,展示出我国劳动民族乐观向上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羌笛主要用于独奏,羌笛的声音常给人以虚幻迷离、动人心魄的感觉。它有十余首古老曲牌,表达的内容广泛,主要传递着人们的思念、向往之情。常演奏的曲目有《折柳词》《思乡曲》《萨郎曲》等。
改革春风号角起,春风再度玉门关
梁漱溟先生说过:“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自创之文化永其独立之名族生命,至今巍然独存。羌笛,去过大漠边关,进过诗词歌赋,那小小的笛管里吹出的音乐,悠扬婉转苍凉,见证了羌族的历史变迁。时至今日,在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的雄伟进程中,中华民族都把善天下、平天下作为最高的使命意识、德性追求。这种追求无疑超越了区域的局限和藩篱,体现了对人类福祉的终极关怀。“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中华民族担当情怀的积极实践。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独奏,而是合唱。羌族人在推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笛的过程中,将羌族的复兴的历程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浩瀚征途之中,是基于“中国梦”与“世界梦”而敞开的“广场”与“通衢”。
汶川羌笛
铭刻着羌族文明数千年来的光阴
记载着羌族人民不断传承的智慧
千年羌笛,走出羌山。
走出世界,踏上征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