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前景 >> 正文 >> 正文

清明怀感恩上味寄思念

来源:笛 时间:2022/5/9

清明怀感恩上味寄思念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时光惚逝,清明又至。提起这个特殊日子,脑海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总是呼之欲出。印象里,每逢这个时节,天气总是异常阴沉,抑或阴雨绵绵,走在路上,寒气逼人,从衣领衣角钻入,直达心扉,或许是清明的加持,我们的心情也会尤其沉重,总忍不住回忆至亲,哀思频生。

清明最早可追溯至多年前的周朝。自唐代始,清明节逐渐合并上巳节、寒食节,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风俗,上巳节郊游赏花习俗融合一体,经过数千年层层演变成如今的清明。而在上千年的悲切主旋律中,一直有酒相伴,缘何,酒会成为与清明形影不离的存在?在清明时节,酒又寄托着什么承载着什么呢?酒,是文化的产物,是数千年来人民智慧的升华,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情壮志,是一朝千古醉,不盼佳人回的消愁佳酿。事实上,酒的功效不止于此。

一、清明饮酒驱寒意

自古以来,清明节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习俗与寒食节有着莫大关联。相传在唐以前,寒食节和清明节相隔3天,从寒食禁火到清明起火,人们一连三天仅能吃冷食,身体会不舒服。寒食节,虽禁火,但不禁酒。喝酒正好起到一种暖身暖心的功效。守在冰冷的灶火前,不能吃半口热食,先人已逝的愁情不断侵扰着我们的身心,心情也会愈发低落。若是此时有酒,三两杯下肚,暖意自腹部升起,便觉得一切都有了希望。

二、携酒祭扫缅先人

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春和景明,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成为两大传统主题。这一天,人们祭拜祖先,慎终追远,唤醒对家族历史的记忆;这一天,人们踏青郊游,亲近自然,享受人世间美好春景。那么祭祖为什么会用到酒呢?先秦历史文献有记载,殷墟甲骨文也有关用酒来祭祀、治病的卜辞,表明酒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不单是美食,而且还是重要敬奉神灵的媒介。据《尚书?酒诰》记载:“祀兹酒”,意思是说祭祀就要用酒。不仅在古代,当代更是如此。尚记得年少之时家父与我一道祭坟,在墓碑前行跪拜礼,三叩首后从衣袋掏出一瓶上等白酒,倒入杯中,口中念念有词,念罢即将酒倒入碑前土地中,邀其共饮,在逝者与生者的对话中,人生意义随之展开。

三、借酒助兴忘愁思

一滴酒有一滴酒的灵魂,一杯酒有一杯酒的故事。酒是人们对逝者表达敬意和哀思最适合的载体,此时手中的酒也许并不能“一醉解千愁”,但酒可以平缓或暂时麻醉哀悼亲人的心情。清明饮酒之所以盛行不衰,除了解除身心的痛苦,也可助长春日出行之兴。清明时节,草长莺飞,山水如画,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时候,又怎能少了酒来助兴呢?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南宋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的陈与义在被贬赴任后,面对寒食佳节的美景,把仕途的不顺意和乡愁,都倾入这满杯的酒中。相劝一杯寒食酒,几多辛苦到春风。此时不尽醉,但恐负平生。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樽。

一个人躯体的逝去是永恒的,不复存在后,曾经占据着这一小方天地里的空气也会被不断更迭的气流和永不回头的时间冲刷殆尽,所以人们总是想留下点什么,清明的传承是人们对祖先的敬畏与追忆,酒便是贯穿其中的魂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