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大雪纷纷扬扬的漫天飞舞,刺骨的寒风一阵阵袭来,街上行人稀疏而步履匆匆。一位蓬头垢面的老妪用竹竿牵着一位拉琴的瞎子,瞎子把二胡挂在肩上,右肋夹着竹竿。呜咽的琴声在飞雪中由远及近,犹如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这是陆墟描写的瞎子阿炳,在街头卖艺求生的情景。他的二胡下流出的凄切哀怨、动人心魄的乐曲,就是后来被视为我国民族乐曲瑰宝的《二泉映月》。
但凡听到过《二泉映月》的每一位中国人,都会为之动容。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更是在聆听过后,发自肺腑地掩面而泣:“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
(瞎子阿炳)那么,瞎子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一个街上卖唱的,怎能写出这种曲子?
阿炳原名华彦钧,年7月出生于江苏无锡东亭。父亲是无锡洞虚官道观偏殿雷尊殿的一位道长,名叫华清和,号雪梅。他通晓音律,能演奏大部分中国民族乐器,精通正一道梵音、锣鼓的演奏,笛、笙、胡琴、三弦、鼓,顺手拈来都能演奏。尤其擅长二胡和琵琶,在教内享有“铁手琵琶”的美称。
阿炳的母亲吴氏,原是秦姓寡妇。后与华清和同居在一起,生下了阿炳。
但在封建社会,寡妇再婚是被人所不容的。因此,当阿炳呱呱坠地时,吴氏就在族人的威逼下,被迫回到夫家,三年后郁郁而死,此时的阿炳还不到4岁。
道士父亲无力抚养年幼的阿炳,不得已将他送到老家亲戚处,交给一位婶娘抚养。8岁那年,阿炳回到父亲身边,成了雷尊殿的一名小道士。
也许是从父亲那里得到了遗传,也许是在老家被乡土音乐所感染,阿炳从小就极具音乐天赋。在父亲的耳濡目染和悉心指导下,他先从最简单的敲击乐器学起,然后学习笛、笙、唢呐等,最后过渡到二胡和琵琶。
阿炳学得异常刻苦。在学习笛子时,为了增强腕力,他在笛子上挂了一块秤砣;练习二胡和琵琶时,指尖经常血肉模糊;夏天挥汗如雨,冬天滴汗成冰。
通过阿炳的不懈努力下,在他16岁左右,就悉数掌握了吹、拉、弹、唱等技艺,能娴熟驾驭各种常见道教乐器。经常在道教重大活动和民间集会中担任首席演奏,统领乐队。
22岁时,父亲华清和去世,阿炳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经常外接各种法事,有着稳定而不错的收入。
(卖艺的阿炳)这时的阿炳,可以说名利双收,滋润快活。
也许是安逸的生活,让阿炳的内心开始膨胀,年轻气盛的他逐渐放纵了自己,染上了吸毒和逛窑子的习气。以至于被传染了梅毒,并引发了眼疾。
年,眼疾严重恶化,终至双眼失明。本来不错的家产,也让他挥霍殆尽,只留下心爱的琵琶和一间破屋。年,穷困潦倒的阿炳只好流落街头,靠卖唱为生。
于是,在无锡的大街小巷、茶坊酒肆、惠山二泉旁,经常就能看到一位双目失明,带着墨镜,背上背着各种乐器的人,靠说唱新闻和弹奏乐曲维持生计。
40岁时,阿炳和一个寡妇相依为命地走到了一起,寡妇也就从此成为了阿炳的眼睛,用一根小竹竿,维系着两人贫困潦倒的卖唱生活。从此,人们在无锡的街头巷尾,就时常看到了文章开头所述的景象。
不过,阿炳并非乞丐,他的骨子里还有着“大师”的清高,只靠卖唱赚取生活,从不对人摇尾乞怜。别人要求他演奏,他定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别人随意给取报酬,他也从不计较多少。即便别人一文不舍,他也照样不愠不怒,泰然处之。
更为难得的是,阿炳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经常采用说唱的形式抨击邪恶,揭露丑陋。一个颇有权势的乡绅强暴婢女,婢女状告无门以至于流落街头,阿炳便将此事创编成说唱故事,沿街演唱,吓得那位恶绅不敢露头。
(表演的阿炳)“九一八”事变后,阿炳编唱《抗日名将马占山》,宣扬马占山的抗日壮举。为歌颂十九陆军抵御日寇而浴血奋战,他编唱《十九路军大刀队杀东洋鬼子像切西瓜》。在抗日战争最为困难的时期,他编唱《汉奸没有好下场》等等,以鼓舞人们的抗战士气。
当然了,代表阿炳终生成就的还是《二泉映月》。这是他去世十年前就开始构思的乐曲。当年的无锡,每当夜幕低垂,灯火阑珊之时,这首凄婉动人的乐曲,就会飘荡在夜空之中。
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等人来到无锡收集民间音乐。他们找到了阿炳,希望录制《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子,以及《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曲。
当深沉而激越的琴声戛然而止时,杨教授问道:“先生,此曲叫什么名字?”
阿炳回到:“没有名字,我自己摸索着拉的。”
教授接着问:“那你经常在什么地方拉此曲呢?”
“我时常在街头和惠山泉边上拉。”
“那就叫《二泉》吧。”教授脱口而出。
同行的人随即补充道:“《二泉》不像是乐曲名,叫《二泉映月》更好。”
由此,《二泉映月》来到了国人面前,也走向了世界。
年秋,阿炳第一次登台演奏此曲,获得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年国庆10周年时,此曲被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年,此曲在美国乐曲榜中名列榜首。
只可惜,年12月4日,饱经沧桑的阿炳突然吐血病故,终年57岁。
(参考资料:《瞎子阿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