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前景 >> 正文 >> 正文

诗人倚楼长叹,是什么样的惆怅之情会让诗人

来源:笛 时间:2022/10/11

本文乃“花叶不相见生生错”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长安晚秋赵嘏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唐代诗人赵嘏

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唐文宗大和稹幕,后入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幕。以宣州乡贡进京应进士举,不第。在京中曾与杜牧、令狐绹唱和。唐武宗会昌四年()中进士。宣宗大中年间曾任渭南县尉,世称“赵渭南”。卒时年四十余岁。赵嘏的诗律切工稳、清圆流畅,《全唐诗》小传称其“为诗赡美,多兴味”。著有《编年诗》二卷、《渭南集》三卷,全唐诗》编为二卷。明人许学夷《诗源辩体》认为“赵嘏七言律…声皆浏亮,语皆俊逸,亦晚唐一家。”

赵嘏故乡江苏淮安

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则以为:“赵嘏五七绝,亦皆清迥,许之匹也。又因所作《长安晚秋》一诗中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语,被杜牧激赏,称之为“赵倚楼”。清人鲍依云《退馀丛话》论其诗歌曰:“赵倚楼诗于斜中见整,极参差出没之妙。视同时雕镂涂泽,以华丽为工者,倜乎远矣。”清人宋育仁《三唐诗品》推溯其渊源则曰:“其源出于王勃、沈佺期,发声清润而入格未遒。七律为多,则当时之体也。有如长笛一声人倚楼蒹葭霜冷雁初飞’,神韵清超,不虚名下。(昔昔盐》十二篇,仿梁陈赋得之体,夫其诗派所宗,亦于兹可见。

诗人倚楼而望

这首七律是赵嘏最有名的作品,“赵倚楼”的美称就是从此诗的名句中来。全诗写清晨登楼远眺所见的情景并由此情景中自然生发出的怀乡之思。怀乡题材的诗历代百写不厌,每个诗人都有不同的故乡感受,不同的羁旅情怀,真诚地表达于诗中,就能给人一份真切的打动。首联“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时当晚秋,诗人于清晨时分登楼,曙光微呈,天空中云霭雾气流动变化不已,自顾自地呈现出各种形状,长安城高耸的宫阙掩映在云气之中,缥缈隐现,恍人心目。诗人为何于拂晓的瑟瑟冷风中登楼远眺呢?

唐代长安城

难道是心潮翻滚,一宿未眠,所以一大早就出来散忧遣闷?我们不得而知,但于“凄清”二字中还是透露出几分消息。晚秋晨景固然是凄凉萧瑟的,但这其实是诗人心境的表现,一双愁眼中所看到的景物肯定抹上了伤心的色彩。首联的写景一下子使人置于一个“凄清”的氛围中,接着而来的失意哀歌就顺流而下了。“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数点黯淡的残星悬于半空,雁群南归,高飞于边塞之上,而不知何处传来一声撩人的笛声,诗人情不自禁地倚楼凝望着远方,思绪已随笛声远去。

飞于边塞之上的群雁

此联是唐诗中的名句,曾让唐大诗人杜牧“吟味不已”(见王定保《唐摭言》卷七)。“残星”与“长笛”是视与听,“几点”与“一声”是多与一,“雁横塞”与“人倚楼”是动与静,从形式上看,这几组关系的搭配协调上诗人煞费了一番苦心,锻字炼句的功夫很深。再从意象的选取来看,寻常的残星、雁阵、笛声、人物的意象通过不同寻常的组合而具有了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残星下的雁群,诉说着雁归人不归的永恒憾情,那一声长笛悠然地、恰到好处地在人的心底掀起了片片涟漪。

天上残星

杜牧亦有名句云:“落日楼台一笛风”《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同样以笛声写愁怀,意象情调相类,杜牧激赏此联,或与之相关。“人倚楼”中包含的不得已的情怀是难以言说的,读者跃入此诗境中来一番切身的体会方能有所领悟。赵嘏另有“独上江楼思渺然”之句,拈出“渺然”二字,约略能表出“人倚楼”的那份惆怅之情。颈联“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仍是承上写景,而于近处落笔,进一步以景物烘托心情。

秋天的菊花

满目的愁红惨绿适应着诗人心情的色调,“篱菊”袭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遗留的语言韵味,表归隐之思。最后“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确抒发情感,收束全篇。张翰“鲈鱼莼菜”之思中包含的是诗人所想望而未达到的,回乡的潇洒率性、弃官的不慕虚荣都与诗人无缘。所以“楚囚南冠”的典故用得很痛心,其时诗人只是政治上不得志而已,至于到楚囚的地步,但不能回乡正与楚囚同,或者诗人竟认为长期的郁郁不得志无异于楚的境地,强烈的归乡之思使诗人发此浩叹,一个“空”字包含无尽撼恨。

回归田园的陶渊明

“长笛一声人倚楼”的无限惆怅的游子雕像,永远凝铸在人们心中,笛声唤起的浓浓乡情固然属于诗人自己,但其中引人共鸣的深情却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生命力,古往今来的游子其实都是那倚楼之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