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前景 >> 正文 >> 正文

古城九湖今安在

来源:笛 时间:2022/12/3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梦征程 https://news.iresearch.cn/yx/2019/09/302563.shtml

在武昌古城内原有九湖,它们是“墩子湖”,“长湖”,“西湖”,“歌笛湖”,“菱湖”,“都司湖”,“教唱湖”,“司湖”,“小司湖”。查阅年《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当时九湖都还在,再看年《武昌省城最新街道图》,其它八湖都还存在,教唱湖已经没有了。

武昌古城九湖中其它八湖没有争议,因为地图上标注得很清楚,唯一有争议的是西川湖。有人认为九湖中应该有西川湖,具体位置就在司湖的东边。年地图上标有西川湖三个字,年的地图上司湖东边还有一条西川湖巷。也有文章说西川湖确实存在,只不过在明清以前就消失了。

年《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上司湖东边标有“西川湖”一名

年《武汉市街市图》上司湖东边有西川湖巷笔者查阅了历代武昌古城地图和许多武昌九湖的资料后分析认为:西川湖可能真的存在过,但是它不应该列入武昌古城的九湖。一是明清以来的地图上虽然标有“西川湖”一名,但是从未见在地图上标有实体位置。二是如果西川湖确有,但在明清以前消失了,那也不能列入九湖,因为明朝以前武昌古城的南城墙在今张之洞路,紫阳湖、歌笛湖、教唱湖都在城外,那来古城内九湖之说。而且武昌古城的“三台、八井、九湖、十三山”之说应该是明清以后才有的。而小司湖在清末就独立存在了。因此,九湖应该有小司湖一席之地。

墩子湖是九湖之中面积最大的,又名“南湖”,“滋阳湖”、“紫阳湖”,位于武昌城南,在今紫阳公园内,现今湖水面积约有余亩,水深约2米。该湖原与长湖、歌笛湖、西湖、都司湖相连,唐宋时期统称为南湖。清末时该湖仍与长湖相连,后因修建张之洞路才分割成两个湖泊,中间仍有滋阳桥联通。北边的叫长湖,南边的叫墩子湖。“墩子湖”一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据《江夏县志》记载:“湖内有墩,随水消长,又曰墩子湖”。另有民间传说:元末白莲教起义失败,有一教徒母子躲在湖中莲荷里溺水而亡,其后此处长出一个土墩,故名“墩子湖”。后来为图吉祥,官府把它改名为“滋阳湖”,寓意滋润阳气生长之意。后又沿“滋阳”之音演绎为“紫阳湖”,沿用至今。自宋代到清末,紫阳湖荷叶挺秀,湖水清澈,多产鳊鱼、鲫鱼,两旁画栏水阁,“夏以荷胜,可资游尝”。到了明、清两代,紫阳湖更是声名远播。明代兵部尚书熊廷弼曾在湖旁建有“熊园”,“园横六、七里,宛一幽僻乡落,浚小溪九曲,每曲一亭,沿溪植奇卉”。

明末崇祯年间,张献忠领导农民义军攻陷武昌城,明朝大学士、礼部尚书贺逢圣为效忠皇上,誓死不降,将全家人载一船上,划至湖中,凿穿船底沉船而亡。清代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中岛上建湖心亭,设茶室、酒楼,有曲桥相通,张之洞常在此接见各地官员,宴请宾客,题诗吟赋,饱览湖光秀色。

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将紫阳湖辟为公园,时任市长吴德峰发起“千元运动”(解放初旧币一千元人民币,合新币人民币1角钱),所谓“千元运动”就是号召全市市民,每人捐款1角钱建设紫阳公园。吴市长还亲自在公园北门门额题写“紫阳公园”四字。公园沿湖新建四座六角亭,分别取名为“紫阳”、“胜利”、“解放”、“和平”。年冬,紫阳公园开始建设,到年10月1日,历经近30年的修建,紫阳公园才正式对外开放。

菱湖,又名“宁湖”,取“波平宁静”之意,又因湖上有座“明月桥”,所以民间也叫“明月湖”。该湖在武昌平湖门内,“平湖门”一名的来历就是取自“宁湖”一年四季“波平如镜”,不涨不竭之意。菱湖遗址在今武汉音乐学院和武汉市第45中处。菱湖湖水通过大、小板桥经平湖闸流入长江,南通都司湖、东南穿长街通西湖。沿湖建有水阁、凉亭、长廊,岸边种植垂柳花草,风景优美。湖中有一小岛,明民国初年岛上建有“直奉会馆”。明月桥在菱湖西边,连接花堤下街。张之洞在创办“两湖书院”时,都司湖和菱湖是书院的内湖,也有人因此错误的认为两湖书院是因为书院内有这两座湖泊而得名。其实两湖书院最初是湖北、湖南的茶商捐资开办办起了的,招收的主要也是两湖的学子,因而取名两湖书院。

年代,湖面还约有30来亩,后逐渐淤塞,湖滩为沿湖单位和居民占用。到年代,湖水水道逐渐变成一条明沟,蚊蝇滋生,垃圾遍布,环境恶劣。年武汉市第四制药厂与武汉音乐学院共同投资,将明沟改建为暗渠,填湖所造之地,由两岸单位按投资比例分配。从此菱湖不复存在,连名字也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年的菱湖和都司湖,菱湖右上角的“丙等小学堂”是今武昌实验小学的前身都司湖,其名来源于清朝的都司衙门。当时的都司衙门在今武昌造船厂内,衙门门口的街叫都司街,都司衙门北边不远的湖自然就叫“都司湖”了。都司湖处于武汉音乐学院老校区和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之间,北通菱湖,年代,都司湖水面积尚有42亩。年代,附近修建人防工事,施工者将地下挖土方填没湖之东北角,幸校方及时发现、及时制止。现今湖面尚有约34亩,为武昌古城内仅存的两个湖塘之一。

西湖,位于今武汉大学湖医院(医院)之处,一直到清朝末年,西湖还向西穿长街通菱湖,向南穿张之洞路通歌笛湖,向东南穿复兴路、张之洞路通紫阳湖。年代,湖面约有48亩。后由于沿湖单位和居民逐步占用,湖面渐渐缩小。年,根据城市规划,将湖地划拨湖医院作为新院建设用地,并将湖水进出水道引入湖北边的暗渠,西湖便不复存在了。

年的歌笛湖和西湖,两湖在唐宋年代原是一座湖,明清后被王府口街(今张之洞路)分隔成两座湖泊歌笛湖,位于武昌楚王府大门正对面,相传楚王所养戏班艺人常常到湖中砍芦苇取膜用作笛簧,因而叫作“歌笛湖”。武汉话“歌”、“锅”不分,老百姓取谐音称之为“锅底湖”。歌笛湖原本与西湖是一座湖泊,年的地图中将两湖合一标注为“歌笛湖”,到年才分别命名。年,武昌造船厂将此湖边土地用作堆料场,后来周边其他单位也陆续占用湖边空地。湖面逐渐被淤填,至年代,湖面消失,变成了一片居民区。只留下“歌笛湖”之地名和歌笛湖社区。

长湖,原在今武汉市辛亥首义纪念馆以东,武汉市第39中以西的狭长地带,旧时的长湖,通过滋阳桥与墩子湖相连。年修建张之洞路,跨长湖南端而过,在湖中建有涵洞一座,两边湖水仍然相通。年代,函桥间除留有明沟外,两侧均已填没,至使长湖仅在张之洞路以北留存约30亩的湖面,从南到北呈狭长带状。后来湖面由于长年淤塞,湖底抬高,湖面干涸,野草从生,到上世纪60至70年代,湖水水道仅剩一条明沟。年和年市政建设部门先后分两期由北向南改明沟为暗渠,并接入紫阳湖的暗渠中。年暗渠竣工后,湖面尽填,在上面建成武昌体育场的足球场。至此长湖消失。20世纪80年代后期,武昌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此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武昌区第一个“西班牙”风格的现代化小区——长湖小区。“长湖”逝去,“长湖南村”和“长湖北村”地名犹存。

教唱湖,位于水陆街南的巡回岭和清真寺街附近,昔日为楚王府歌舞伎班子居住地,“教唱湖”一名的来历已不可考,估计与王府歌舞伎班子有关。查阅《年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可以清楚的看到教唱湖在望山门右上角,水陆街以南,小金龙巷以东,礼拜堂以北,面积不大。进而查阅年官府正式出版的《武昌省城最新街道图》,教唱湖已经没有了,在原址只有一个小水凼子——“月湖”。而再查阅年《武汉市街区图》,清真寺还在,“湖”已经没有了。

司湖,又名“藩湖”、“都抚(府)湖”,原址位于武昌古城西北端,今武昌廉政公园一带,因南面紧邻藩司衙门而取名“司湖”、“藩湖”,又因西临“都府堤”,人们又叫它“都府湖”。司湖原来面积很大,南起今中华路,北到红巷,东临楚才街,西抵北城角巷。清代,官府修筑都府堤穿湖而过,把司湖分成两部分,堤东边的叫“司湖”,堤西边的叫“小司湖”,二者中间建有石桥一座,名“青石桥”,桥下两湖湖水仍然相通,然后通过万年闸通城外筷子湖,注入长江。年代武昌城内兴起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为打通长街到城北中山路、大堤口的通道,拆除原藩署遗址,筑路基穿司湖而过,直到中山路北段大堤口。司湖只剩都府堤与新修的长街北段中间的一部分。年前后,小司湖被填,年武昌区政府填司湖兴建“武昌儿童公园”。年,中共武汉市委重新修缮“中共五大会址”。因中纪委的前身,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诞生于此,故将五大会址前的武昌儿童公园改建成“武昌廉政公园”。如今,大小司湖和青石桥皆已消失,只留有“都府堤”和“青石桥街”的地名。

武昌古城内虽然湖泊众多,而城外又被大江、大湖、河流包围,但却从不淹水,究其原因,是城内的排水体系非常完善。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到,除教唱湖外,其它古城内的湖泊基本上都是联通的。城北的大小司湖有水道相连,然后通到城外的筷子湖流入长江;城南的墩子湖、长湖、歌笛湖、西湖、都司湖、菱湖都有修有明沟涵闸,天雨水满,就开闸排水;城外水位高涨,则关闸拦洪。武昌古人的聪明才智真值得今人学习借鉴。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年留校任教师,年任文华中学校长。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年退休住积玉桥。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