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认为作为宇宙本质的实体,必然自己证明自己存在,具有单一性和不可分性。在身心关系论证上,莱布尼茨认为身心之间事件对应的如此严密一致,并不是由于上帝的随时干预,而在于上帝已然建立起的预定和谐。
在他看来,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就已经将身体和心灵的活动安排的和谐一致,使身体和心灵两者和谐的活动着,又使心灵好像没有身体一样的活动着。
再次,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部分哲学家们,持一种被称为“随附现象论”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思维活动,是由大脑的物质活动引起的一种现象,是一种单向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现象,思想、情感、观念等精神活动是由身体内部,特别是大脑和神经内部变化所引起的。
但是精神活动对于大脑或是身体内部,则没有任何作用,它们只是大脑活动的随附现象,如同瀑布中溅出的水花。在这里,意识活动被看做是物理活动的衍生品,是由于大脑工作所放射出的精神现象。
最后,近代哲学家为取缔身心二元,提出了不同于斯宾诺莎的实体一元论,这种一元论强调在精神和物质中取其一加以肯定,同时否定另外一个。
由此,这种实体一元论便形成了两种形态:一是物质一元论。即肯定物质而否认精神,霍尔巴赫认为精神实体不可信,它是虚构出来的,而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灵魂或心灵只是身体的一部分;
二是精神一元论。与前者相反,这种理论不承认物质,贝克莱将外在的物质诉诸于精神,认为“存在即是被感知”,并且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实体,即灵魂或心灵,认识主、客体之间是中由心灵呈现的观念关系。
拉美特里则与贝克莱相反,他将心灵还原为物质属性或功能,将人所有的心灵或精神性活动,归结为身体的某种复杂的机械运动,也就消解了心灵与身体的矛盾,这是一种机械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身心关系不仅仅在近代哲学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并且对于现代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身心难题与心物关系问题不尽相同,身心难题研究对象是心灵和肉体,而心物关系研究内容既包含身心,也囊括心灵与其他物体关系,二者在外延上是不等的。
从本质上讲,身体与除它以外的其他物质性食物是一致的,身体也是物的一部分,因此,尽管身心关系和心物关系在广延上不同,但在本体层面可以将它们看成是同一个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