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扩写文章)
简介梗概
本系列是对古典科幻两位代表作家——凡尔纳、威尔斯的生平、作品、影响等方面围绕撰写的评传,限于个人研究精力及水平有限,仅希冀能抛砖引玉,激发更多作家、读者、学者去了解、研究这两位古典科幻大师。
作者自述
科幻吧吧主,“科幻双月杂志”成员,业余研究向爱好者。文学影视ACG偏好但不限于科幻、奇幻、推理。
《古典科幻名人传系列》节选:
用历险描绘世界,以科技诉说星辰——凡尔纳评传
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生于法国南特,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
借用詹姆斯冈恩先生在《科幻之路》第一卷的话来说,19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工程师重新塑造世界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信运输的重大变革,无疑使得人类在发明创造、地理发现有了全新的突破。
正因此,对于出生在这个时代的儒勒凡尔纳来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浪漫幻想自然而然得以在其童年时期所居住的贸易码头边,望着那来来往往的货船扬帆而起时悄然萌发。
11岁的小儒勒果真是天真大胆的。当时一艘名为“科拉利亚”号的三桅远洋帆船恰好准备远航驶往印度。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居住在港口附近的小儒勒注意,遂使怀有少年探险心的他迅速拟定了一个登船偷渡方案——即通过事先花钱收买一位船上同龄的少年见习水手的雇佣合同后,倚靠协作偷偷登船来个偷梁换柱,继而得以前往印度。然而事与愿违,身为律师的父亲皮埃尔很快发现了小儒勒失踪的消息,便立刻着手开始找寻。几经辗转,才终于有幸搭上一艘火轮船,赶上了“科拉利亚”号,找回了意图“偷渡”南亚的小儒勒,并狠狠地惩戒了一顿。
遗憾的是,这样一个美妙而神奇的故事并非真实,而是源自身为远亲传记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菲伊根据后来凡尔纳家族流传的传说,再结合自己的丰富想象所加以润色而成的。
这就给了后世更多不明真相却又擅长感性幻想的传记作家以讹传讹虚构夸大事实的机会,以致使后来有了更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版本:如小儒勒在被父亲抓到后,狠狠地给揍了一顿屁股;或是被父亲揍完后还被关了禁闭,至此产生了精神障碍,导致父子间从此形成了莫大的隔阂;或是小儒勒在事后哭着答应母亲不再以身涉险:“从今以后只在梦中旅行”……等等至今常见诸于他的作品序言及相关介绍的有趣谬误。
事实上,如此花样百出的故事背后隐藏着的,往往是一个并不那么“精彩”的真相。在他名为《童年的回忆》的作品中,儒勒·凡尔纳曾这样写道,有一天,他去逃课,独自登上“一艘三桅船,当时船上值班的守卫跑到附近的小酒馆喝酒去了”,他在船上从上到下逛了一遍,还转了转舵。“他觉得船马上就要离开码头,缆绳即将松开,船帆也将扯上桅杆,这就将由他这个8岁的舵手来驾船出大海!”他如此大胆而冒险地登上远航大船,自然遭到严厉的训斥。可是,这次逃课却被家族人的丰富想象力所夸大了,以至于变成了后来更广为流传的“离家出走”一说。①
无论如何,那时天真浪漫的种种想法确实在事后多年被搁置一旁。这期间,向意中人的求爱无果令他心灰意冷,致使父亲皮埃尔做出了给予其离开家乡南特,定居巴黎潜心攻读法学学位的决定。而正是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浪漫之都巴黎,20岁左右的青年儒勒迷恋上了文学创作,还有幸结识了当时的文坛名流仲马父子。身在南特的父亲皮埃尔也愈发感觉到了在与儿子往来的书信中不时透露出其更愿成为一名作家而非律师的“背叛信号”,以致父子间的书信一度展开了段有关爱好与学业之间的激烈辩论②。
然而,随着青年儒勒在年顺利获取学位后,父子间的辩论亦趋于停息。皮埃尔似乎还默许了儿子继续停留在巴黎试图闯荡文学的某种决定,甚至于仍未间断对他这一时期的费用支持。这显然又与那些善于夸大、充满丰富虚构幻想力的传记作家们所描绘的“事实”迥然不同,由此也可间接看出,皮埃尔与儿子的关系远不同于他们所说的那般积怨颇深,实质上两人的关系从未因为儒勒的文学梦想而产生什么别样的疏离与隔阂,反而或多或少显得有些亲密,甚至还增添了些亦父亦友的真挚情感。③
起初的闯荡来自他在剧本方面的创作,然而却并不成功。可以说,在这一阶段他的最大成就基本仅限于那部小有名气的独幕诗体喜剧《折断的麦秆》,而这显然不足以为他带来所向往的名誉、财富乃至理想。幸运的是,同期双线创作于剧本与小说的他,在剧本创作不顺的影响下,正在逐步地将侧重点移向另一文学体裁上——小说创作。
深受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以及瑞士作家维斯的小说(尤其是后两位的冒险题材小说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瑞士家庭鲁滨逊》)影响的他,无疑会一边试图结合起坡在作品创作上的浪漫逼真、科学严谨的虚构想象力,一边结合两位“鲁滨逊”的惊险离奇、协作抗争、战胜险境等多味元素,写就至脑海深处就一直期许表达的某种夙愿。
这,就是那搁置十年有余的“旅行冒险梦”。自年起,重拾地理学的儒勒·凡尔纳逐步钻研起了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每天清晨五点,他不是在家中就是在国立图书馆阅读书籍、做下笔记、创作作品抑或是修改作品,数十年如一日。而这,也正是人们所叹服于其作品内容中科学成分之详实之用心之广博的重要来源。
有关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他本人的说法:
“我积累了成千上万条各方面的笔记。现在我家中还有至少两万条以上尚未使用、可以在我的作品中得到利用的笔记。其中有一部分笔记是我在和人们交谈后记录下来的。如果人们所谈论的话题是他们所熟知的,我乐于倾听之。”④
这真可谓是凡尔纳对后世描写科学与技术这一新文学样式的发展与普及所提供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写作方法,对于后世科幻、科普文学的发展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现如今我们知道,在这位作家生活的年代还未有“科幻小说”(ScienceFiction)的具体概念,有的只是诸如“预测小说”⑤(法语:anticipation)以及“科学传奇”⑥(ScientificRomance)的初代称谓。但实际上,通过知晓其主要作品均收录在一个总名称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以下简称为“奇异旅行”)的系列作品集中,就不难发现,凡尔纳的绝大部分如今我们称之为“科幻”的小说,其实更趋向是一个又一个的冒险旅行记。
在《奇异旅行(VoyagesExtraordinaires)》系列作品里,若从他年同《教育与娱乐杂志》出版商儒勒·赫泽尔正式合作出道算起,直至年老赫泽尔去世,晚年作品风格基调均因脱离老出版商束缚而有所转变,其中较为国人熟知的杰作包括:
气球横跨非洲之旅《气球上的五星期》()
深入地球空洞之旅《地心游记》()
航行北极悲壮之旅《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
炮弹探月纪实之旅《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
船与潜艇海洋之旅《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测量子午线南非之旅《南非洲历险记》()
限时赌局环游世界之旅《八十天环游地球》()
彗星便车环太阳系之旅《太阳系历险记》()
寻死亡命中国救赎之旅《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
蒸汽大象印度恩仇之旅《蒸汽屋》()
固执烟草商环游黑海之旅《环游黑海历险记》()
飞机飞艇环球较量之旅《征服者罗比尔》()
……
这一切的一切,不但源于作家对于地理学近乎狂热的钻研⑦,更源于那未曾断绝的旅行夙愿。仿佛作家以其博学而坚定的笔触,向着作品里的主人公及诸位读者们发号施令:我们的终点,是星辰,是大海;是已知,是未知……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这句出自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恢弘诗句,即使放在今天用来形容人们阅读凡尔纳众多作品时的“初体验”似乎也毫不为过。而有关凡尔纳之于国人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至清末的年⑧。在这之后,相关科幻小说的翻译及创作甚至一时间风靡并盛行于晚清直至抗战。种种现象的背后原因很可能是,20世纪初,无论是日本近代史上“黑船来航”的威逼还是“明治维新”的促进抑或是我国的“格致兴国”的科学浪潮影响,都不可避免汇流成“西学东渐”这一文化渗透现象的发展,这其中就包括凡尔纳的不少极具科学内涵的作品悉数由西方传到了日本直至我国。早期由梁启超、鲁迅分别转译的《十五小豪杰(两年假期)》()、《月界旅行(从地球到月球)》《地底旅行(地心游记)》(),就是这一时期转译自日文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而日译本不少又转译自英译本)。另据日本学者樽本照雄《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年)统计,截至年,中国出版的凡尔纳译作大约有20种(再版除外),且大多转译自日译本。⑨
这就不禁引起当时的国人对这位作家产生一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