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蘅苒,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
是在盛唐时候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据说是在开元年间
有一个叫郭知运的人,
知道玄宗皇帝很喜欢音乐
于是搜集了很多西域的曲谱,进献给皇帝
玄宗收到这些西域曲谱之后
也很是高兴
于是命教坊给这些曲子配上新的词
为了方便区分
教坊将这些曲子的名字按照曲谱的来处命名
《凉州词》这一名,就是这样由来的
因皇帝喜欢,上行下效
很多诗人便也为这些曲子填写曲词
故西域曲《凉州词》
有许多诗人都为其写过曲词
比如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
王之涣《凉州词》
王之涣在唐朝诗人中,算得上神秘
因为在《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记载
甚至辛文房《唐才子传》也记录甚少
现在人们能看到的
关于王之涣的出身,故事等
多出自唐代靳能
《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
但关于这首《凉州词》,
却在唐代薛用弱的《集异记》中有一段故事:
在开元年间的某一天,
一个小雪天,
王之涣、高适、王昌龄三人
一起到旗亭小饮,
恰巧遇到了十几个戏园名角儿聚餐。
席间,有四名美貌歌妓唱曲助兴,
唱词都是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
于是三人便悄悄约定说,
我们的诗名不分高下,
今日她们唱谁的词多,谁就是第一。
第一人唱的
是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
第二人唱的
是高适“开箧泪沾臆”,
第三人唱的
又是王昌龄“奉帚平明金殿开”。
王之涣不服气,
认为自己成名已久,
就指着四人中唱得最好最美的那个女子说:
“若是她唱的不是我的诗,
那从此以后,我就再也不和你们争了。”
emmm……结局大家都猜到了
四人中之“最佳者”
果然唱了一首王之涣的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
众人于是大笑
四名歌姬问明情况后,竞相叩拜,
并邀请三人共饮,喝了一整天才尽兴。
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
但也确实说明,王之涣这首诗
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大漠风沙,湮没了千里荒芜,却吹不散边关的悲歌;莽莽黄河,灌溉了万顷绿洲,却流不尽心头的寂寞。
眼前的黄河,不再是豪情奔放的关西大汉,早已变成了娴静温婉的江南女子,在漫漫黄沙中,静静地流淌着。
没有浩大的声势,没有激荡的波纹,宛如铺在万顷荒漠中的一条被黄沙着色的丝绸长练,蜿蜿蜒蜒地一直延伸到了天边,消失在了层层叠叠的白云之间。
古老破旧的楼头上那不再鲜艳的旌旗倒映在河水中,似是要将边地苦寒的生活向东去的流水诉说,似是要把将士们的血泪融进水中,带给不知人间疾苦的当权者。
环绕着凉州城的连绵不绝的高山许是被战士们的忠贞感染了,如同戍守的卫士,日夜在西北边陲护卫着。
一望无际的大漠,高耸入云的群山,衬托得孤孤零零的城池更加渺小了,就像被拒绝在家门之外的弃儿,数百年来,暴雪欺凌过,风沙肆虐过,敌人袭击过,长安城中安享太平的贵人们却不曾关心过。
落日下的孤城,满眼沧桑。
清越悠远的调子划破了夜空的宁静,是谁吹起来了羌笛?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沙哑的吟唱从不知名的角落里溢出,沉缓缓地在空气中流淌,流进了征人疲惫的心河,勾起了此起彼伏的思乡巨浪。
离家时的折下的那枝杨柳,早已化成了春泥,摇曳的身姿徒留在回忆里。
凄凄笛声不绝如缕,似是在埋怨满载着乡愁的《折柳曲》:这边塞之地,哪里有柳可折,偏生要吹这曲,白白惹起人的愁绪!
一曲终了夜已深,如夜色般浓黑的悲伤却笼罩在了征人心里,久久不能挥去。
不知今年的三月是否会有春风带着温柔的细雨,悄悄吹过玉门关,给这荒凉的边陲之地撒下春天的消息;
更不知久居长安,歌舞升平的贵人们会不会在踏青宴饮之时,突然想起凉州的数千将士还在风沙之中守卫家园,给他们带来一丝慰藉……
蘅苒,希望用文字,记录每一个瞬间的美好,有趣的灵魂总会相聚,我在一个有意思的地方,等一个有趣的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