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资源 >> 正文 >> 正文

沉默的难题乡村特殊教育之困

来源:笛 时间:2023/5/16

小笛是广西农村一名13岁的重度智力障碍和自闭症儿童,他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只能发出“啊啊”的声音。由于他依靠直觉行事,好动、不听指令,为了让他享受义务教育,小笛母亲操碎了心。据红星新闻此前报道,由于村县两级未设立特教学校,为了上学,小笛不得不每周往返公里。

在农村,像小笛这样的心智障碍者并不少。心智障碍者主要包括智力发育迟缓、自闭症谱系障碍、唐氏综合征,以及脑瘫癫痫等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的人群,属于较为多元的障碍人群。有数据显示,心智障碍者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近0万人,其中七成以上生活在农村。

社会偏见与歧视、特校建设的困难、社会服务下沉的阻力,乡村特殊儿童教育问题是沉默乡村的一道难题。

相关阅读:

让自闭症儿子有书读,一位农民母亲的12年突围路

家庭之困:经济压力和观念局限

总体而言,乡村地区的特殊儿童更难获取教育资源。由于不同省市、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差异较大,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也不同。

“整个西部地区,在特殊教育体系中,尽管有的地方政府做了兜底,但在实际实施中,具体服务和管理上仍面临许多问题。”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焦若水教授表示,他在某西部城市的特校调研时注意到,由于特校和残疾人家庭之间路途遥远、交通成本高,所以一到周五,不少家长“失联”,不愿来接孩子。

↑广西某特殊教育学校

小笛妈妈则告诉记者,对很多农村家庭来说,不是不愿孩子去上学,而是无力支持孩子上学。动辄上百公里的交通费,城里租房产生的花销,家中的农活和需要照料的老人,种种开销和压力让家庭难以负担,孩子则被迫辍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彭霞光的研究也印证这一现象,她指出,尽管多数特殊儿童能享受国家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但其补助相较上学所需开支而言杯水车薪。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江雪梅也在研究中发现,未入学的特殊儿童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曾经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在群体中分布于重度、极重度残疾的群体中。

而残障带来的高抚养成本和压力也进一步削弱了特殊儿童家庭的教育能力。《世界残疾报告》曾指出,残障与贫困是一个容易互为因果、不断恶性循环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在农村,致残后又进一步面临康复、教育和就业机会的缺乏,加剧贫困。

除却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地区不少父母观念落后,对政策、残障理念不了解,对心智障碍儿童的未来发展缺乏规划。小笛妈妈表示,在同其他家长交流时,她发现不少农村心智障碍家庭的父母觉得孩子的吃住不愁就足够了,很少会去规划孩子的未来发展。

琳琳的遭遇就是一个例子。琳琳是个11岁的农村女孩,患有唐氏综合征,经常生病,无法用语言和人交流,也无法理解他人。她只能通过“萨萨”的声音表达需求。琳琳外婆告诉记者,琳琳父母难以接受这样的孩子,扔给她来管。琳琳外婆现在每周往返农村和市区,带着琳琳去特校读书、接受干预,但自己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她妈妈说过,要我哪天身体不行、跑不动了,孩子就不读书、就关在家里这样过。”

↑一名农村心智障碍儿童

西安慧灵是致力于服务心智障碍人士的一家社会组织。他们从在年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8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