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陈国凡,男,侗族,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员。年8月出生,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人,侗族音乐家。-年任三江县文化馆馆长,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广西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文代会”代表,年被评为全区文化系统“优秀工作者”、年广西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及年广西文化系统模范工作者,年被评为南宁市“优秀文艺家。音乐作品《“埋美”打油茶》荣获首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最高文艺创作“铜鼓奖”。年被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聘任为客座教授。
自学成才才华初露
陈国凡自小喜欢唱歌,在小学读书时,打腰鼓、扭秧歌、唱《兄妹开荒》,其乐无穷;上了初中,他担任学校歌咏队队长、指挥同学们唱《歌唱祖国》。在一次唱歌比赛中,他唱《牧羊姑娘》获得第一名。
陈国凡对歌的反应很灵敏,对歌的感觉特亲切,每听到一首新歌就想去学,一学就会唱,还常常教同学们唱歌。
初中毕业,陈国凡被分配到农村去当小学教师,负责上全校的音乐课(其实就是教唱歌),整天跟唱歌打交道。在侗乡山寨、逢年过节或有什么喜事,总离不开唱歌。琵琶歌、笛子歌、茶歌、酒歌、侗族大歌……数不胜数。优美动听的歌声,尤如天籁之音,深深地打动了他,他开始对侗歌产生了兴趣。晚上,他利用去学生家访问的时候跑到歌师家去听歌。为了把侗歌记下来,他想方设法找到一本有关记谱的书(一位在东北当兵的老乡帮买的),如饥似渴地学习,把用简谱记录民歌的知识技能学习到手,进行专业记谱。
在农村,陈国凡一边教书,一边学音乐,很是不容易。学校有一架旧风琴,成了他唯一的伙伴。每天放学以后,就坐下来弹呀、听呀,在键盘上摸弄。
自古以来,侗戏、侗歌没有文字记载,全凭口头传唱。
陈国凡开始尝试运用侗歌旋律,填入新词,成为歌曲。凭着感觉,即兴发挥,竟然初步取得成果。他的处女作歌曲《侗家黑夜出日头》(覃光振作词)就是用侗族“多耶”旋律,稍作一些改动,发表在年广西《群众艺术》上。
那时陈国凡刚20岁。打那以后,他对学音乐一发不可收拾。他的音乐才华初露锋芒。次年,歌曲《侗家人人爱唱歌》(龙道云作词)接着问世。这极大地鼓舞了陈国凡的创作热情。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高安村任教期间,有一个黄昏,陈国凡去家访,在河边,他看见一群侗家孩子上岸后沐浴着夕阳很自然地唱起当地民歌,一个唱起,又一个接着唱起,十几个孩子的歌声连成一片,声音犹如夜晚的溪流,像那春天飞舞的群蜂,和谐又明亮。家访回到宿舍,他迫不及待把听到的曲调记录了下来,加上新歌词,创作出了现在还广为传唱的侗族敬茶歌。
年,青岛新声音乐学校(函授)面向全国招生,他马上报名读了函授,开始正规系统地读书。学习内容很多:《简谱知识》、《怎样读五线谱》、《音乐概论》、《和声教程》等等,学习的方式是自学教材,按时完成作业,寄给老师批改,然后经评分寄回来,还规定有考试(按阶段考),考完发给毕业文凭,一切都很规范。谁知刚学完中专教材,准备转入大专时,学校因政治运动而停办了,他被迫中断了学业。尽管如此,他没有放弃,继续学习《作曲法》、《和声教程》等课程。
陈国凡将所获得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去,写出了不少歌曲作品。
年陈国凡参与创作侗族歌舞《侗家油茶千里香》(与薛有辉合作)、侗族酒歌《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先后参加地区、自治区会演并获奖。年,他大胆采用苗族民歌作素材创作了歌曲《我有一支好苗笛》(金本崇作词)在全区会演中获奖,并发表于《广西文艺》,编入了《红水河畔歌声扬》歌集。创作歌曲《歌唱教师张福全》唱遍了三江,全县掀起学习张福全老师,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新高潮。他的发奋学习,潜心研究,勇于实践的精神使他的音乐创作能力得到快速提高,频频发表作品,频频获奖,开始进入旺盛的创作阶段。
专心创作歌响世界
年秋,组织上把陈国凡从农村调到县文艺创作组工作,他如鱼得水,他的音乐才华从此得以充分发挥。至八十年代中的近十年里,陈国凡共创作各类音乐作品多件,其中部分作品获得自治区乃至全国文艺会演奖励或刊登在省级和全国的音乐刊物上。他的代表作《歌唱侗乡小平原》(与陆炳兰合作,尹永作词)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全国播放。同时,《歌唱侗乡小平原》由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并编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歌集《壮歌向着北京飞》,成为当时全国的时代歌曲之一。因此,他被吸收为广西音乐家协会会员,成为知名的侗族音乐家。
陈国凡富于创新,勇于改革。他利用古朴的民族文化形式来表现现代内容,对侗族琵琶歌的弹唱风格在保留其原貌基础上从音乐部分进行大胆突破,收到了极为良好的艺术效果。侗族琵琶歌《闪光的照片》(吴居敬作词)表达一位侗族琵琶歌手对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深情怀念之情。他学习借鉴曲艺音乐的写作经验,从新的内容着手,用音乐将歌词表达得淋漓尽致,演唱时催人泪下。《闪光的照片》由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后多次对全区播放,成为侗族曲艺的优秀作品之一。
歌剧也是陈国凡十分喜爱的艺术门类之一。六十年代,他特别欣赏歌剧江姐、红珊瑚、洪湖赤卫队等名作。许多精彩唱段,他能一字不漏地全部背唱出来。他从中发现和感悟到我国优秀的歌剧音乐无一不是从戏曲或民歌中产生的。他大胆设想着写一部侗族歌剧,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去开创侗族音乐的新篇章。
年,由吴居敬(侗族)、吴贵元(侗族)和过伟编剧的大型侗族歌剧《秦娘梅》(七场)诞生,他如愿以偿地接受了该剧音乐主创的艰巨任务。《秦娘梅》根据传统侗戏助郎、娘梅改编而成,如果运用简单的传统侗戏唱腔,显然不能达到歌剧音乐的要求,于是他把大量的侗族音乐素材(包括贵州省、湖南省的)先来一个大清点、大汇聚、大团结,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功地塑造出了秦娘梅的音乐形象。《秦》剧由自治区文化厅专项拨款,派著名导演吴辰海执导,由柳州地区歌舞团排练演出,应自治区民委邀请,赴首府南宁作了七场汇报演出,受到自治区领导、文艺界专家及学者的广泛好评。新华社当时对海外报道称:“一部侗族歌剧在广西北部山区诞生了。”可见其当时影响非同一般。
为了使侗族文化艺术能立足于先进的民族文化之林,让侗歌唱响天下,陈国凡冒着三伏天的毒日酷暑、三九天的冰霜风雪,翻山越岭走村串寨,一滴滴辛勤的汗水变成了一个个美妙的音符,一行行深深的脚印变成了一支支动人的歌曲。他在山野的晒谷坪上和侗胞们拉手搭肩唱“多耶”;他在芦笙坪上和侗哥侗妹“踩歌堂”;他在鼓楼里和寨佬们唱“酒歌”;他在火塘边和男女老少唱“大歌”。歌声盈村溢寨;歌声甜醉侗乡。
陈国凡的工作得到了组织和同事们的认可,年,他被提拨为三江县文化馆馆长。从此,他又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群众文化事业上。他经常下乡,协助乡级成立文化站;在乡村举办各种类型的文艺学习班;组织各种层次各种规模的的民族文艺汇演;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动。他尊重民风、爱护群众、讲究实际,工作扎实。举办文艺学习班,他自编教材,亲自讲课,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对来自各村寨的侗仔侗妹,他给予耐心辅导,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进步和提升。他赢得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爱戴和尊敬,成为了侗乡山寨传授侗歌的新“桑嘎”(歌师)。他十分重视培养侗族艺术传承人和接班人,输送了一批批侗族文艺骨干到各类艺术学校学习与深造。其中几位侗族姑娘得以选送到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学习,还把侗歌带去北京演唱。杨彩仙、韦凤仙两个侗妹做梦都没想到她们能荣幸地随广西少数民族艺术团赴香港参加亚洲艺术节,在大舞台中展示侗族大歌的艺术魅力,她们为侗族人民争了光,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陈国凡众多的学生中有的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县、地区、自治区专业文艺团体工作;有的当上中小学声乐教师;有的下到乡文化站进行基层文化工作;有的在农村成为新一代“桑嘎”(歌师),四处传歌。
年,陈国凡创作的侗族琵琶歌《私奔》(郑光松、郑焕作词)参加全国曲艺大奖赛,荣获了表演三等奖,首创了侗族曲艺作品荣获国家级奖励的新记录。他光荣地被吸收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当选为广西曲艺家协会常务理事。作为广西唯一的侗族曲艺音乐家,他多次出席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的全国性的曲艺经验交流会。年,他创作的《“埋美”打油茶》荣获首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最高文艺创作“铜鼓奖”!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侗乡这块土地默默耕耘了几十个春秋的陈国凡到了花甲之年,可是他是个有先进的艺术世界观的音乐人,有着不服老的个性,他要为新时代而创作,要再次拼搏,最后冲刺,决心把侗族艺术推上新的台阶,使之更上一层楼。
他与已经退休的老搭档郑焕创造性地构思了一组侗族风情歌舞,融歌、舞、乐“三为一体”,以侗族婚礼这一特有的民俗风情贯穿始终,把侗族大歌、拦路歌、酒歌、笛子歌、多耶、琵琶歌、牛腿琴歌、卯饭歌、赖油歌……连成了一串串五彩斑斓的珍珠似的,以其土而不俗、华而不洋的艺术风貌展现在现代文艺舞台上。
从年率先首创侗族风情表演至年,陈国凡的侗族风情歌舞表演经历了十年之久的艺术实践。表演团由20人组成,其中17人是来自侗乡的村民。他们在陈国凡的率领下,先在柳州、桂林、河池等地市县的农村为群众表演,后来竟得以邀请到全国部分大城市的各种艺术节进行表演。他们到过北京、上海、哈尔滨、包头、石家庄、南京、福州、成都、青岛、广州等地表演了近千场,观众多达上百万人。他们还专门组织为24个国家万余外宾表演,令“老外”们大饱眼福,深得外国朋友赞誉。侗族风情歌舞表演团赢得了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赢得了一束束美丽的鲜花,赢得了一张张热情的笑脸;这应该是那个时代非常先进又独特的少数民族文艺活动了。
年,陈国凡率团在北京参加国庆演出时,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接见并合影留念。他被中央文化部荣聘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会展演部”导演。他的主要生平事迹已收入中国群众文化人物录和中国文艺家传集。
凡品不凡文化瑰宝
年,陈国凡年满六十岁,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可是,他所热爱的侗族文化艺术事业,却像那侗族的“嘎锦”——琵琶长歌永无休止,依然继续延伸;退休当年,他的新作品《侗家小阿妹》(胡泽民作词)在广西音乐刊物《歌海》发表。
之后的十二年里,他的音乐创作再一次达到了顶峰。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获奖的歌曲有30多首。0年,与词作家古笛合作的《年年都有三月三》收入了《古笛艺文集》(广西民族出版社);2他担当了三江50周年大庆的场外活动音乐总监,创作了《美丽的侗乡》等歌曲;3年的《侗寨夜歌》(龙燕怡作词)被《歌海》收入;4年的《抢花炮》(安歌作词)获得《歌海》“风采”杯第四届全国词曲大赛优秀奖;同一年,《侗家花桥》(杨子达作词)刊登在音乐刊物《歌海》上;创作了三江丹州4A景区申报的光盘主题曲《丹州谣》。
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陈国凡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为新农村建设和构建民族和谐社会创作了《芦笙响去踩堂》(徐世宁作词)收入了《歌海》;年的作品《苗家的星座》(徐世宁作词)也刊登在《歌海》里;同期作品《快来侗家打油茶》(龙燕怡作词)收入了《当代歌手喜爱的歌》(香港名人出版社)中。
7年应三江县文化局邀约,陈国凡创作了歌曲《跳起多耶》(李君作词,广西歌海杂志社)、《大中华,大团圆》(许德清作词)收入了《当代歌手喜爱的歌》(香港名人出版社)中和侗语歌曲《唱出时代最强音》(陈国凡词曲)。这三首合唱歌曲广受欢迎,被选为许多侗族文化活动的宣传歌、主打歌。比如年4月,柳州举办的广西湖南贵州三省的侗族大歌展演“相聚紫荆花城.唱响侗族大歌”组委会就把唱出时代最强音(第三版)作为宣传歌曲,还策划了现场千人同唱,场面壮观,影响巨大,唤起现场民众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无限激情。
年,陈国凡创作的《侗妹打油茶》(黄灿作词)获广西南宁市文联组织的“庆祝民歌节第十周年歌曲创作大赛”作品奖(年此歌收入了广西《歌海》杂志)。同一年,他还创作了歌唱国家级文化遗产的宁明花山壁画的《花山葩籁》(陆永生作词),获文化部的中国第五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银奖;《绿城的桥》(徐世宁作词)收入了广西音像出版社的《让大地飞歌永远美丽作品辑》。同期,他被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聘任为客座教授。
年,陈国凡创作的《侗妹打油茶》(黄灿作词)再次获奖,获得了感动中国第五届新创作歌曲大赛二等奖。同年,他创作的《美丽的侗家姑娘》(李君作词)、《幸福走进我侗家》(若舟作词)分别获得文化部的首届“民族之声”全国声乐、器乐作品征集活动银奖和铜奖。《美丽的侗家姑娘》是一首男声独唱歌曲。在既柔美又高昂的乐谱中,抒情有爱地表达出侗族姑娘真诚无邪、宽厚博爱、勤劳友善的美好性格,吸引着听众有更多地了解侗族姑娘,了解她们生活的侗乡山寨的感觉。《幸福走进我侗家》由侗笛音乐引入,女高音山野风抒情梦幻般地领唱,骄傲幸福地描绘着侗家风雨桥,然后是女声多声部合的轻快合唱,引领着众人的思绪走过风雨桥,走进那多彩、祥和的侗家村寨。此曲侗族音乐元素多样化,和声共鸣优美恰当,通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呈现给听众一个和谐幸福的侗乡村寨的画面。
凡品不凡!陈国凡能取得这些非凡的成就,离不开爱人赖汉英的坚定支持。他俩都是出生在年,是同乡同街,同学同伴。几十年来,他俩风雨同舟,分别在文化、教育的园地里辛勤耕耘,果实累累。她是陈国凡作品的第一听众和知音。直到今天,她依然喜欢听陈国凡唱歌、伴他唱歌。
陈国凡是个热爱侗族文化、有非凡创作能力的民族音乐家。凭着对音乐的敬仰,对侗歌的钟情,对侗族的依恋,他一生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侗族音乐的研究和创作。他的收集、整理和创作歌曲数百首,相当多的作品已成为侗族文化的瑰宝,给了桂湘黔无数侗族同胞一代又一代人温暖和力量,给了桂湘黔无数侗族同胞一家又一家人开心和希望!
采访札记
见到陈国凡先生时,是在冬季一个漫天小雨且阴冷的下午。他坐在椅子上静静地望着窗外,一听说唱歌,立即振奋了起来,听他那激昂的充满了故乡情怀的歌声,我想,先生的作品在大侗乡地区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经久不衰,一定是因为先生的每首歌都含有民族元素的原因吧!一个深爱自己民族文化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一定也会被自己的民族深爱!
陈国凡先生退休后定居南宁,尽管他长期在民族地区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南宁市音乐家协会的领导和朋友们欣然接受他加入协会,和他们一起搞音乐创作;广西民族大学热情邀请他去讲授侗族大歌,请他担任学校侗族大歌队的指导老师;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第13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广西代表队聘请他担任原生态组侗族大歌的指导老师,赴京参赛,获得团体优秀奖;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邀请他参与研究广西本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聘任他为客座教授,把侗歌引进了高校课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