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为了什么?》
以马内利修女著;
华宇译;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1。
---
关于帕斯卡
华宇(p3-9)
每个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帕斯卡原理”;喜爱数学的人,都玩过有趣的“帕斯卡三角形”;研究文学史和哲学史的学者,将帕斯卡和卢梭并列为浪漫主义的先驱:而关心生命哲学和宗教神学的人士,则把帕斯卡的《沉思录》视为一盏永恒不灭的烛灯,照亮着每个寻求者的心灵。
帕斯卡(BlaisePascal,-)是17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天才思想家之一,与思想泰斗笛卡尔(ReneDecartes,)齐名。在短短39年的生命中,他在数学、物理、宗教、哲学和文学上的非凡成就,对后世思潮影响非常深远。
从数理神童到宗教哲人
帕斯卡出生于法国中部的小城克莱蒙一费朗(Clermont-Ferrand),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是政府的税务人员,非常宠爱他和姐姐、妹妹三个孩子。帕斯卡自小体弱多病,博学多闻的父亲便亲自教导他读书,学习历史、拉丁文和希腊文。父亲本身很热爱数学,却从不教他,认为数学太伤神,不适合孩子的智能发展。
p4
但帕斯卡却是早熟的神童,小小年纪就展露出超乎常人的禀赋。他12岁时偶然看到父亲在读几何书,好奇地问:“几何学是什么?”父亲不想告诉他太多,只说是研究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等图形性质的学问。没想到这几句话让他产生了兴趣,他根据父亲所讲的一些简单知识,自己摸索研究,高兴地告诉父亲他的发现:“任何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总和,永远等于度。”父亲听了忍不住哭了起来,从书房搬出欧几里得(Euclid,公元前至前年)的《几何原本》,让他开始悠游于数学殿堂。
帕斯卡在数学领域的成就斐然:13岁发现“帕斯卡三角形”,14岁起参加巴黎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小组活动,16岁发表了一篇备受推崇的圆锥曲线论文,立刻引起笛卡尔的注意。笛卡尔是解析几何的创立人,起先根本不相信这篇论文是一个少年所写的,以为是他父亲代为捉刀。
帕斯卡17岁时,写出了多个关于圆锥曲线的数学定理。19岁时,他为了减轻父亲计算税务的麻烦,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往后又陆续制造了超过50种计算机,有些至今仍保留在巴黎的艺术与技术博物馆。他30岁时提出“帕斯卡三角形排列法”,并与著名的数学家费马(PierredeFermat,-)共同研究“赌博”问题,奠定了概率论的基础。他研究摆线问题,刺激了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发现微积分。数学上的归纳法也是他最早发现的。
p5
在物理学方面,帕斯卡的主要成就在于对流体静力学和大气压力的研究。他24岁时以著名的托里切利水银柱实验,证实了真空和空气压力的存在,一时轰动法国,目前压力的单位Pa,就是以他的名字(Pascal)命名的。28岁时,他证实了空气压力来自它的重量,而压力只跟深度有关。在同一水平位置,无论你走到哪里,承受的压力都一样,而在上下山的过程中,我们就可感受到压力的变化。这就是帕斯卡原理,是流体静力跟动力学发展的基础,至今仍是理工学科必读的定律,航空及造船工程必备的基本常识。
除了科学之外,帕斯卡对哲学和宗教也拥有执著的热情。他23岁开始接触基督信仰,起初他认为信仰只是一种哲学概念,后来他渐渐发现:当人忧伤时,哲学并不能提供安慰;但是心中有信仰的人,即使知识不多,却可得到心灵的安息。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帕斯卡领悟到人类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尤其是他长年饱受病痛折磨,对生命的卑微和脆弱有格外深刻的感受。于是他研读《圣经》,并从疑惑、绝望和幻灭出发,思索生命终极意义的问题。
年11月23日夜间,帕斯卡从马车上摔下来却大难不死,让他感受到上帝护佑的神秘,从此他放下科学研究,完全沉溺于宗教的真谛及教义的严肃思索。
p6
当时天主教耶稣会和杨森教派(Jansenism)之间正处于对“恩典”问题争论不休的阶段。杨森主义者强调,自从亚当、夏娃堕落后,所有人类都受到罪恶的腐蚀,因此主张人必须靠个人的自由意愿和努力去实行神的恩典,才能获得救赎。帕斯卡为杨森教派辩护,以匿名方式发表了当时引起广泛回响的18封《外省书信》,驳斥耶稣会对恩典的解读以及其松弛的道德观。其文体风格是如此简洁、严整而优美,被公认为法国散文的不朽之作。
为了实践一个真正教徒的作为,他住进修道院,过着虔诚、贫困、简朴、规律、禁欲的生活。为了救助贫民,给贫困者慈爱与温暖,他变卖家具、马匹、产业及图书馆,只留下奥古斯丁的作品、《圣经》和一些灵修册。
到了后来,他更像个苦行僧一样,把有尖刺的腰带缠在腰上,当有不虔敬的想法浮现脑海,就用手肘打撞腰带,以身体的痛楚来唤醒自己。他将《约翰福音》第17章抄下来,缝在衣服袖子里面,一直到死了以后,才被人们发现。
这位伟大的科学、神学和文学奇才只活了短短的39年。虽然身受病痛的折磨,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却是:“上帝永远没有离开我。”
帕斯卡的《沉思录》
帕斯卡另一本影响深远的著作,是他死后才出版的《沉思录》(Pensee)。这其实是一部未完成著作(为他所认定的宗教信仰所写的“辩护词”)的“草稿”,后世编者根据他的笔记与手稿片断编辑而成,并命名为《沉思录》。
p7
这些短简残篇于年由帕斯卡家族编辑整理、PortRoyal修道院出版,首度公开发表后,立即引起广泛回响,尔后陆续有许多不同版本问世,在哲学、神学领域都受到极大敬重。简短的诗句描述了他对信仰的纤细感触,字里行间传达着清晰的理性、深沉的思索、炽热的心灵,连文学界也将它视为瑰宝。文学家伏尔泰称赞这本著作:“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本诗集。”
当初,家人所发现的这堆手稿,充分显露了帕斯卡极特殊的思考与写作方法——他会先在大张纸页上写下一些想法,尽管部分段落行文简略,甚至句子零落、不完整,但也不乏推理论据非常详尽的论述,同时穿插许多平面图、曲线图。写满之后,帕斯卡再将这些大张纸页裁剪成小纸片,按不同主题分类,并在纸片上头穿洞,用一根细绳绑起来,为每一捆手札取一个标题。
在27捆定好标题的手札中,帕斯卡明确标示了排列次序,这些数量约多则的思想片断,在编辑上没有太大争议。然而,原文手稿中还有30多捆没有标题的纸片,这些思绪片断不仅内容、议题多元,而且非常繁杂零碎。后世编者对这部分内容的取舍与排列上的差异,造成了《沉思录》的不同版本面貌,也影响了世人对帕斯卡思想的不同解读。
本书作者以马内利修女所使用的是Brunschvicg版的《沉思录》,年出版(之后陆续有其他增订版问世),按内容主题自行分类,将重点放在帕斯卡关于人类本体、心灵与道德方面的探讨(而非为宗教或信仰辩护层面),并且补充了许多注释,是一般公认最好的版本之一。
p8-9
总的来说,《沉思录》虽然立意为宗教辩护,洋溢的却是对人类心灵的礼赞与推崇。他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他说“心灵有自己的秩序”,只靠理性并不能寻得生命的真理;他说“尽管我们的不幸举目皆是,但是我们仍然有一种本能与情感是无法压抑的,它把我们高举起来”;他说“一切事物既是因又是果,既依存又独立,既间接又直接,我们都由一条自然而不可思议的链锁紧紧相连…那份永恒的关系使我们短暂的生命充满惊奇”。其对心灵的思索,直到今天仍然深深打动人心。
尽管《沉思录》中有大量的神学论述,但帕斯卡同时也是最早严肃质疑上帝存在与否的哲学家之一,他分别从心理学和宗教学来审视生命的基本问题,最后归结为,对上帝的信仰只能是个人的选择,也就是他著名的“赌注”之说,为人与上帝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革命性的解决之道。
帕斯卡与当时主张唯心论的笛卡尔最大的差异在于,笛卡尔试图以形而上学的理性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论证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帕斯卡则看到理性的局限,在无限的宇宙面前,体会到人们的脆弱、痛苦及有限性。他关心宗教的情感深度,认为只有心灵(感情、直观爱)才能体验到上帝,并找到人的定位。他提出的“直觉”概念,对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的浪漫主义、胡塞尔(EdmundHusserl,-)的现象学、柏格森(HeniBergson,-)的直觉主义等重要思潮,都产生了深厚影响,带来永恒的贡献。
内容简介
本书为法国弗拉马里翁出版社分别于年与年出版的以马内利修女的《贫穷的富裕》和《活着,为了什么?》的合集。
在《活着,为了什么?》中,作者以法国天才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帕斯卡的《沉思录》为主轴,深入探讨了人生存的意义。在以马内利看来,帕斯卡的思想分为三个范畴——物质的范畴、精神的范畴和心灵的范畴,而帕斯卡思想以及人类历程的高峰,是在心灵的范畴即爱的范畴里。正是爱,赋予我们生命的意义和永恒的重量;只有爱,能够让我们带着我们的伟大和可悲,继续生活在喜乐之中。
而在《贫穷的富裕》中,以马内利修女则分享了她对真正富裕的发现——施予和接受大量的爱,以及获得幸福的步骤——抛却外在的富裕,接受匮乏的生活;走出空洞的自我,以便走向他人。以马内利修女自己正是抛却物质而让生命获得全面绽放的最具说服力的证人。
作者简介
在年法国举行的最受喜爱女性评选活动中,出人意料,法国人心中最受喜爱的女性,既不是美丽的苏菲·玛索,也不是法国宝贝朱丽叶·比诺什,而是已经95岁高龄的以马内利修女。
以马内利修女(SoeurEmmanuelle)原名玛德莲桑刚,年出生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年正式宣誓成为修女。正如以马内利的名字一样,以马内利修女一生践行着“神与我们同在”的上帝的旨意,几乎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穷苦人士。尤其是年在她即将退休之际,由于目睹开罗拾垃圾者的艰苦生活条件并为之震动,决定从此生活在他们中间,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年,她以85岁的高龄被迫“退休”回到法国后,继续为贫穷人士奔走,她的事迹开始逐渐传播开来,成为继特蕾莎修女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女性。
目录
可敬可爱的以马内利修女/1
活着,为了什么
关于帕斯卡——华宇/3
前言对意义的焦虑/11
第一章思想与物质/19
第二章吊诡的理智/42
第三章享受/57
第四章解放/70
第五章爱的行动/84
第六章“一切是一,每一个都在另一个之中”/97
结语泡沫与永恒/
贫穷的富裕
前言贫穷与富裕的吊诡/
第一章贫穷的丑闻/
第二章与穷人一起/
第三章贫穷的富裕/
第四章选择贫穷/
第五章与贫穷的基督相遇/
第六章神的选择/
结速语生命的喜悦/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