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认知大世界
编辑丨认知大世界
前言铜鼓十二调是指在我国云南彝族地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民歌形式,其流传广泛,分布地区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南部的红河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及临沧市的部分地区,此外还在云南省其他地区也有流传。
它以“大调”为基调,是集大调、小调和阿细三种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
并且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被收录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并被誉为“铜鼓艺术活化石”“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铜鼓十二调的艺术特征铜鼓十二调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民间歌曲、舞蹈、乐器、音乐等,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但它的音乐内容是最重要的。
根据铜鼓的音高和节拍,以及当地人们对铜鼓文化的理解,用不同乐器组合而成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乐曲,它不拘泥于传统民族音乐的曲调风格,也不受当地原有音乐风格的限制,是一种新的音乐形式。
作为一种新兴音乐形式,它与其它民族音乐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很大区别。铜鼓十二调大多为民间歌曲,曲调高亢嘹亮、粗犷豪放、富有地方特色;在曲调上往往有比较强的张力和跳跃性,其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是根据铜鼓不同鼓点和鼓点进行组合而成的乐曲,每一首曲子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意境。它是利用铜鼓与乐器演奏出来的节奏和旋律结合起来的一种音乐形式,由十二个基本乐句构成,每一句都由一个独立乐句组成。
铜鼓十二调是利用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不同节奏进行组合而成的音乐形式,其中每个乐句都具有独立意义,各有各的音乐旋律。
其中所使用乐器是多种乐器混合而成的一种特殊演奏方式,它主要有:鼓、琵琶、木琴、三弦、二胡、笛子、竹笛、唢呐等。
这些独立意义通常用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节奏和旋律组合起来来表现,每一首曲子都是由一个乐句构成,在每个乐句中,铜鼓十二调都会用不同乐器演奏出不同节奏和旋律组合而成。这些节奏和旋律组合起来来表现不同内容和意境。
在铜鼓乐演奏中,这些音乐有一个明显特点:所有音乐都是由单一乐器演奏出来。每个乐曲都由一个固定曲调组成,每个乐曲都会由固定节奏和旋律组合而成。
每一首曲子都会有一个特定的曲调主题,铜鼓十二调中的歌曲也是一样。这些特定曲调主题也是用来表达不同内容和意境的。
例如:《木鼓调》中的歌曲主题是“思念家乡”,这两句话在整首歌中都是固定调子,歌曲通过旋律反复重复,表达出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小调》中有一个固定曲调主题:“怀念故乡”这一句话也是在反复重复“思念故乡”这个主题,通过旋律反复重复来表达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铜鼓十二调中除了固定曲调外,还有很多其他类型和内容的歌曲。这些歌曲大都是在铜鼓乐演奏时所使用的特殊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特殊音乐形式。
铜鼓十二调的音乐特征及民族特色铜鼓十二调音乐风格表现为:在音乐风格上,以《十二调》为代表的铜鼓十二调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十二调》是以彝族民间歌(调)、铜鼓调为基础,用民族语言加以润色而成的民间歌曲,其音乐具有明显的彝族特色;
在旋律上,铜鼓十二调以旋律线来表达内容,而这种旋律线往往与鼓点变化结合起来,与彝族人的生活紧密相连;
在节拍上,铜鼓十二调以自由节拍为主,在不同的调式中变换着节拍的长短,且以自由节奏为主,这也体现了彝族人民对于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在曲式上,铜鼓十二调大多以“小二度”为基础进行发展和演变而成;在节奏上,铜鼓十二调多以“三拍子”为主,其节奏强弱和长短是根据鼓点变化而定的。
铜鼓十二调在传承中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解放前至解放初期,此阶段铜鼓十二调音乐形式以民间歌曲为主;
第二阶段是从解放初期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此阶段铜鼓十二调乐歌已经基本定型;第三阶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此阶段铜鼓十二调乐歌在传承中进行了创新发展。
在铜鼓十二调的音乐风格中体现出了彝族人民的民族特色:首先,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民族语言特点;
其次,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最后,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
彝族音乐风格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音乐结构特征方面。彝族音乐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调式、曲调多以五声音阶为主;二是音域宽广、旋律变化丰富、节奏自由多变。
铜鼓十二调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每个曲调都由五声音阶和变宫变征两个音阶构成;二是每个曲调都有一个鲜明的节奏特征。其次是彝族音乐语言方面。
彝族语言和汉族语言一样是一种表音文字体系;彝族语言中没有辅音字母;汉语中没有声调符号;彝族语言中没有韵母。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民族语言和音乐文化使得铜鼓十二调在传承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铜鼓十二调音乐结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铜鼓十二调具有丰富而完整的调式和声及音阶体系;其次,铜鼓十二调具有丰富而完整的曲式结构;再次,铜鼓十二调具有鲜明的节奏特征;最后,铜鼓十二调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歌词主要采用七字句、九字句、十字句等结构形式。其中七字句多为四字句和五字句,十字句和十字句多为三字句;其次是旋律方面。铜鼓十二调在旋律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曲调中都有一个旋律线;二是在每个调式中都有一个音;
再次是铜鼓十二调都采用了附点、拖腔和滑音等演奏技巧;最后是节奏方面。铜鼓十二调在节奏上有四个特点:一是每个乐句的旋律线都是一个八度音程;二是每个乐句的第一拍和第二拍均为强拍,在拍子上有明显的差异;三是每个乐句都有一个八度音程;四是节奏方面。
关于十二调音乐的历史地位与作用铜鼓十二调的传承发展,在我国民间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音乐学界,通常把铜鼓十二调作为一个独立的音乐类型来研究。如民族音乐学专家唐鲁孙教授在《中国音乐通史》中提到:“铜鼓十二调是中国古代百越民族的一种独特的器乐,是百越民族器乐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笔者认为,铜鼓十二调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民间器乐的代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地位与作用:
铜鼓十二调具有较高的音乐审美价值。在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铜鼓十二调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类型而被广泛运用和发展起来。
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家把铜鼓十二调作为一种独立的音乐类型进行研究和创作,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铜鼓十二调音乐。
铜鼓十二调在历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音乐大都是在漫长岁月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传承过程中都有一个重要人物参与其中并起着重要作用。
铜鼓十二调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类型而得到传承和发展,也是在历史上人们对铜鼓进行了各种改造之后而形成。在不断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铜鼓十二调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地方文化现象。
铜鼓十二调作为一种音乐类型而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铜鼓十二调从其产生、发展到繁荣经历了漫长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漫长历史时期内,随着人们对铜鼓不断地改造、创新与发展,铜鼓十二调经历了不断地演变和演变而得以延续和发展。
随着历史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时期的到来,民间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点从我国民族音乐学专家唐鲁孙教授在《中国音乐通史》中对铜鼓十二调的研究和创作过程中就能得出结论。
在唐教授看来:“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大多都是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们大多是以口头方式或其他方式传承下来”。
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变革等原因,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历史上曾经一度衰落甚至消亡,但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以及人们对传统音乐认识程度不断加深等原因;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得以迅速恢复并得到传承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铜鼓十二调是我国壮族人民创造的民族文化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不仅丰富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也为壮族人民提供了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
铜鼓十二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还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以及社会教化功能,对于壮族地区的社会和谐、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铜鼓十二调在未来将会有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海霞:《贵州苗族铜鼓音乐的历史源流与艺术特征》,《中国音乐学》年第3期。
2.姜俊生:《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铜鼓十二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年。
3.廖红平:《中国铜鼓文化艺术研究》,贵州大学出版社,年。
4.邹建中《铜鼓文化艺术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贵州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