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汉陶俑造型的比较
据考古发现可断定,从战国陶俑产生之初直到明清陶俑的生产一直没有间断过,在不同时期也展现了不同的时代特点,即使是同一时代西汉与东汉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西汉陶俑“数量众多的兵马俑为模型脱制,兵俑和马俑是由各部坯体烧制组装完成整个形象的。这种办法很适合大批生产陶俑的工艺。”大多是模制后再组装而成,容易形成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西汉的骑兵俑阵多用此方法制作而成。
比如年在陕西咸阳杨家湾古墓的出土物。在这一个墓区的十一个陪葬坑中,出现大批彩绘陶俑,骑兵俑、步兵及其他人俑。随后又于至年对这批陶俑的主墓作了全面考察,又清理了两座套车、马与一些人俑出土;这些人俑的形体大则高48.5厘米,小则高44.5厘米,俑体都赋以鲜艳的色彩:人俑有红白、绿、紫各色,有的还有黑色盔甲,马的颜色则是分为黑、红、紫三种。从这批陶俑可看出这些陶俑并不是无组织的个体,因无论骑兵俑或步兵俑都作整齐的方阵排列,形成一种有组织的兵马群,在艺术性上也是写实的。在其造型手法上,人俑显得头大,也缺乏对细部和性格特征的塑造。
同属于这个时期的陶俑还有年在济南市北郊无影山西汉墓中的出土的陶俑组合。最动人的是在一个长不到一米、宽不到半米的陶盘上塑有二十二个乐舞、杂技、宴饮俑。这二十二个彩绘陶俑中,有长袖轻扬而舞的女伎人,有作反躬倒立等杂技者五人,吹笙、弹瑟等奏乐者七人,其余为饮宴观赏者。这一组陶“布局并然有序,人物主次分明,观众乐队、表演者之间的安排非常合理...”作者大胆地塑造,从而衬托演出活动的动态,取得了强烈的艺术对比效果,使人感觉表演者更加生动活泼,优美多姿,然而这一组陶也存在“不足之处”,整个百戏俑组合的人物面部表情缺少变化,这也显示了它还处于比较幼稚的阶段。
东汉时期处于社会风俗转变时期,整个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使得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已有减缓,人们的意识也逐渐转为自觉,因此助长了人们享乐和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的想法,百戏、歌舞和宴乐也逐渐成为这时期陶俑的表现主题。相较于西汉陶俑中兵俑、仪仗俑的表现主题,东汉的陶俑的主题更偏向于世俗生活,跟贴近人民的生活,在整体气势上摆脱了西汉陶俑的严肃和沉重。题材上杂技俑、歌舞俑、说唱俑的出现,拓宽了西汉陶俑的单一题材。
东汉中后期陶俑表现的题材涉及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反映当时农妇们繁重劳作的场景、反映医疗及卫生的作品的还有反映当时生活娱乐的作品等等题材,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这些大量平民题材的出现,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式由于这些灿烂多彩的民间题材和艺术风格上诙谐、质朴、的陶俑所展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使得隔千年的我们如闻其声,如睹其容。
西汉和东汉陶俑艺术特征的区别也以制作工艺有一定的关系,东汉陶俑一改西汉陶俑的模塑,在制作手法上多采用捏塑、堆塑或模制后再加于人工的雕饰,形成单个个体的复杂性,以突出单个个体的个性特征。这样的作品强调自我的个性,匠人有意识的在作品中注入的自我观念,从而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形神兼备艺术作品。这些动态夸张,神情生动的艺术作品,也表现出古人对生活和生命的真挚热诚,也显现出陶俑背后强大的生命力。匠人对于陶俑制作手法日渐成熟,对瞬间动态的把握越来越熟练,增强匠人对生命瞬间的张力的表现力,通过陶俑弘扬生命的力量。使陶俑呈现出千姿百态、形神兼备,妙趣横生的姿态,使今天的我们能够感受到东汉人民的浓郁纯朴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与唐代陶俑造型的比较
依据考古的文献记载和相关出土的数量来看,我们可以将秦汉唐这三个时期确定为我国陶俑发展史上的高峰时期。汉、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时期,两代陶俑从艺术整体来看,造型上都丰富多彩、姿态各异,但它们又分别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点。与汉代相比,唐代的综合能力更加强悍,开放程度也更加宽广,无论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都取得了更加瞩目的成就。同时,人们对外来文化和思想的接纳程度呈现出包容学习的态度,正是如此,唐朝的陶俑也受到当时文化的影响。
从题材上看,唐代在汉代常见题材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反映宫廷生活的侍女俑、贵妇俑等,丰富了陶俑的表现内容,表明了唐朝相较于汉代物质生活更加的丰富。有反映佛教题材的,如天王俑;还有西域胡人俑,还有黑人俑,从侧面表现出相较于汉代唐朝对外的政策更加的开发。其次唐代的物质相较于汉代的物质更加丰富,匠人就有了跟多的时间和经济条件使作品更加华丽、精致。唐朝统治阶级在艺术修养上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把唐朝的艺术审美往更高的层次引导,所以唐俑所呈现出来的多以表现唐代宫廷生活为主,体现了富贵、饱满、刻画细致的风格。
唐朝时期的仕女俑,现存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这个身着蓝衣仕女俑可能是贵妇俑,俑身呈站姿,头绾螺半高鬓,面容饱满圆润,清秀恬美,细眉凤眼,红唇小嘴,上身着蓝色短领窄袖长袍,下身长裙贴身而下,双手抬起并拢放于胸前,色调和谐,线条自然飘逸,气质雍容华贵。通过这尊唐朝仕女陶俑,再现了当时女性的审美、品味。仕女肥美动人,正是体现了女性以胖为美的审美风尚。与东汉时期的《长袖舞蹈俑》相比,汉代陶俑在造型上简洁粗犷,追求质朴自然,而唐代陶俑在造型上追求细节刻画,着重表现了陶俑高贵典雅的艺术特征。
从这两尊陶俑可以看出汉代陶俑纤细、瘦弱,而唐朝陶俑计较圆润、丰满。对面部神情的描绘较细致,五官的刻画也很到位,且脸上略施粉黛。在造型姿态上,唐俑束腰的腰线略高,衣裙从腰以下慢慢收至脚跟上,落于较小的基座上,衣裙制脚跟形成的竖线条拉长了陶俑的身材,塑出了绝代佳人的形象。这与东汉的女陶俑只注重大轮廓的塑造,对人物的五官,衣裙只做交代,但不做细节的精雕细做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体现了汉唐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从东汉和唐朝的镇墓俑中也可以看出两个朝代的陶俑表象风格的不同,川渝地区出土的东汉镇墓俑,形体魁梧,表现手法极尽夸张,头顶有角装饰,双眼圆睁,大耳向两边挺出,嘴上两边有两獠牙,长舌垂至腹部,左手抓有一蛇。唐朝的镇墓俑原型多是现实生活中战功显赫的将军形象。从镇墓俑中可以感受到东汉陶俑表现风格上更加夸张,造型更加的简介概括,在制作上,唐朝较之东汉越显得精美,惟妙惟肖的细部刻画更显得入目三分,形体比例唐朝的比例更加趋向于真人的比例,斑驳艳丽色彩更加渲染了恐怖神秘狰狞的气氛。
东汉陶俑与唐代陶俑最大的区别在于色彩装饰上,汉代是敷彩,而唐用的是釉彩,相较于汉代的敷彩,唐朝的釉彩更易于保存,而且色彩也不容易褪色,经过千年陶俑一样鲜艳如初。比如唐朝三彩俑,是唐朝的代表作,三彩骆驼载乐俑,该俑高56.2厘米,整体造型表现为体态雄健,昂首张口,似在鸣叫,四脚落在长方形平板上的骆驼。
骆驼背部架着一平台,台上铺有菱形方格纹的长毯,周边有绿色的流苏,。平台上四周均有盘腿环坐的男乐俑,神态各异,手中分别执笛、竖琴、琵琶、笙、箫、拍板、排箫,等乐器,正在全神贯注的演奏。中间置有一女佣,正合着节拍偏偏起舞乐,好一幅热闹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创作者大胆运用了艺术夸张的表现手法,以绝妙的构思和精湛的工艺,在这狭小的舞台上为我们再现了大唐王朝辉煌典雅、泱泱大气、民族融合、歌舞升平的盛世美景,真可谓千古绝唱。
总体看,东汉陶俑以写意为主,注重人物内在的精神气韵,造型简洁概括,不注重比例结构,对细节不过分雕饰,手法夸张,使陶俑表现出古朴浑厚,夸张生动,简洁传神。而唐代更注重人物神态的描绘,服饰精美华贵,却不显的繁琐,而是整体繁简得当,造型运用夸张大胆,但并不过分浓妆艳抹,反而将女俑雍容华贵、姿态妩媚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女俑形神兼备,同时对衣纹的雕刻犹如“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视觉效果,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相较于东汉的陶俑,唐朝陶俑在人物塑造上更加地写实,人物形体比例也更加符合比例,所塑的世俗人像呈现出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但东汉陶俑整体概括和古朴稚拙的气质,使得整个陶俑显得更加平淡天真,而夸张的动态与表情让作品充满了喜感和乐趣,随意捏制,一气呵成,使陶俑的塑造手法犹如文人画般以意写形,更加有意境感。
汉唐陶俑艺术是中国陵墓雕塑艺术中的两个重要部分,都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我国古代传统雕塑艺术乃至世界又化艺术宝库中大放异彩。
东汉陶俑继承了西汉陶俑浪漫抒情的造型手法,追求陶俑中古朴稚拙的的品质,形成东汉陶俑寓巧于拙的艺术风格。东汉陶俑的塑造注重对神韵的追求,突出了造型的意象性表现和对气韵连贯与造型整体性的把握,“以神写形”,物体的形依靠神韵而存在,对物体不过分追求形体的写实性,而是对物体造型整体进行概括,不做过多繁琐的刻画,消弱许多表面的细节,更显整体上的大气饱满。
东汉陶俑主要以世俗生活为创作题材,将写实、写意的艺术风格和美学完整的融为一体,形成了东汉陶俑无拘无束、浪漫奔放、独特的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东汉陶俑简约,质朴而又生动开张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风格迥立的东汉与同时代其他雕塑共同形成了古朴凝重、恢宏磅礴、神秘写意的美学特征,不失为我国雕塑史上璀璨的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