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竹笛的唯一捷径,就是别走弯路!想让孩子学竹笛不走或少走弯路!请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孩子的竹笛启蒙必须规范
目前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竹笛,还是以培养兴趣爱好和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对于学习进度与程度的提高没有过多的要求。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门类(音乐、书画、舞蹈)培训既是一种时尚,也是一个趋势。然而在这种“提高素质”或“陶冶情操”式的想法下,乐器学习容易被某些家长曲解为“非专业性”的休闲,甚至是“消费享受式”的学习。这种“潜意识”会很快地“传播”给准备学竹笛或正在学竹笛的孩子。使得孩子抱着一种游戏、娱乐的“休闲”心态进入竹笛课堂。
长此以往,先不说孩子能否达到多高水准的竹笛程度,就算是提高素质的初衷也很难实现,甚至能坚持学多久都是一个问题。其实,虽然孩子是业余学竹笛,不搞专业,但演奏竹笛的方法不是业余的,必须按照规范正规的演奏方法去学习,这样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1、坚持每天定时定量的练习。要让孩子明白一旦开始学笛,则应把练笛当成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
2、家长尽量陪同与参与。每天要安排一定量的、较稳定的时间辅导孩子练笛,同时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这样可以提高练习效率和节省不必要的浪费的时间,也关系到孩子到了高年级后是否还有时间练笛。
3、家长对孩子的严与爱应把握尺度。同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尽可能多学一些基础音乐知识。
二、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
良好的开端是学业成功的一半。规范的竹笛启蒙可以避免一些不应有的毛病而成为日后竹笛学习过程中的障碍,甚至是难以纠正的坏习惯。
因此,孩子从刚开始接触竹笛时起,教师就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正确运用,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踏入竹笛学习之门。五、六岁,十来岁学笛的孩子,大脑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逻辑思维尚未发展,他们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模仿性的,所以教师正确的示范很重要。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语言特点,运用生动形象、简单易懂的儿童语言来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如:首先让孩子们了解竹笛指孔的排列及大概音响。吹一些小片段让他们猜猜像什么,引导他们去想象。孩子们有时会说高音像小鸟、像蛇,低音像大象、像老虎等,这时可以告诉他们竹笛是富于表现力的。可以表现很多东西,但是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难以表现很多东西的。如小鸟的鸣叫声、骏马的奔驰,没有灵巧的手指和牢固的手的基础是做不出来的。
当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后,就可以引导他们进入正规的训练。比如讲吹奏手型时,可以用“搭房子”来比喻,告诉他们,正确的手型是演奏的基础,双手放在笛子上要象搭房子一样,房顶(掌关节)拱起来,手指要像柱子一样结实才能支撑起房顶,同时虎口要张开留个“门”;讲连奏时可以用“走路”来形容,一只脚(手指)落地,另一只脚抬起,自然交替,这样才能使声音连贯优美;讲断奏时,可以拿拍皮球做比喻,吐音断奏像皮球,舌头吐出就弹回来,吐音时间短,有弹性;吹音阶像上楼梯,抬手指时要均匀便捷,气息起伏一定要随着音符的方向走;剁音像剁菜一样,乐句的连线,分句像唱歌的呼吸一样有“语气”,等等。
运用这些形象的比喻,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便于他们模仿,另外基础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让他们早一些接触半孔音,消除对半孔音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音乐表现力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音乐表现力,必须从教学开始做起。在竹笛教学中,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音乐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就是说,言传只能帮助学生理解到一定程度,无法完全讲清楚,特别是一些感觉方面的体会,确实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清楚,所以老师一定要去示范,让学生去听,去模仿。
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如果我们能够对作品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也将会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作曲家通过作品表达其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而构成作品的一系列创作手段当然就可以成为我们演奏者深入具体地研究对象了。如作品的调性、旋律、和声、速度、节奏、音型、声部、音区、句法、结构、表情等等。
研究得越细致越合理,我们对作曲家的意图就会理解得更透彻,对演奏的再创造就有了可*的依据,这样,才使我们有可能帮助学生提高演奏的音乐表达能力。
音乐感觉本身比较抽象,容易意会,不易言明。但它必须通过具体的两个要素——声音与节奏来加以体现。我们不仅可以抽象地对学生进行启发,更能用比较具体的方式让学生听得到、抓得住、感觉得到,学生通过具体的掌握,逐步得到感觉方面的体会,这样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就一定会提高。
其次,在节奏方面,教师也应帮助学生掌握好。如:
1、速度不合适。一种是速度完全不合适,快慢错位,那么其音乐形象或情感就完全不同,不符合音乐的要求。另一种是快、慢点是对的,但分寸没掌握好,或者能力尚未达到,那么效果也受影响。
2、节奏不统一与节奏不均匀。在一首作品中,有些学生无意识地、不知不觉当中将某些段落吹得忽快忽慢,这很不好,不能符合作品要求。原因是:一则缺乏节奏感觉、某些技术上的大原因;再者就是某些特殊节奏如三连音、切分音等相互组合、抓不住基本节奏造成的不统一,还有些节奏不均匀主要是因手指技能和舌头气息等方面配合能力不强而造成。
3、节奏的松紧,主要是节奏的自由度。节奏应该是严格准确的,但决不是机械地,因为节奏是表现音乐的重要因素;音乐是传达人的情感,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其节奏也应该是活的,有时紧,有时松,像人的脉搏,随着情绪变化而有快慢的变化;但它的松紧是依据音乐的自然流露,不能随心所欲。音乐的松紧较难把握,因为音乐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它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应多示范,边示范边指挥,启发学生演奏,会对学生有所帮助。
四、注意培养儿童学习竹笛的兴趣
有位先哲曾说过:“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这句话并不夸张。许多家长、老师对培养儿童学习竹笛都有这样的共识:从兴趣开始。
兴趣表现为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使个人对所爱的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时刻向往的心情。前苏联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认为,音乐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于“怎样使孩子们对音乐发生兴趣”。三年级左右的孩子开始学竹笛,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不易集中,缺乏稳定性。要想使他们适应并习惯于竹笛教学训练,首先必须使他们热爱竹笛,使他们喜欢竹笛教师,喜欢学笛的环境。
其次,培养儿童学竹笛的兴趣,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每个学生素质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理方式,尤其是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采取不同的方法。人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可以用“表扬加鼓励”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成就感,有自信心。杨振宁博士说:“成功的秘诀是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有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所以说,兴趣的培养,对儿童学习竹笛是尤为重要的。
再次,应鼓励学生多场音乐,唱歌曲,不排除他们演奏幼儿园或学校里学会的歌曲。因为歌曲有歌词,容易理解,加之人声是最具有表现力的“乐器”,很容易体会音乐旋律和音乐的倾向性,唱出音乐的线条此时用你那动人的、富有感情的歌声,带动你的手指在竹笛上“歌唱”,是容易弹出具有感染力的音乐来的。若再能多听名家们的演奏、多听音乐会,在这样的艺术氛围熏陶下,再加上科学合理地练笛方法,相信你的音乐表现力会大大提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