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 笛介绍 >> 正文 >> 正文

无关红学,回归文本,董梅老师带你感受红

来源:笛 时间:2023/3/6
治疗白癜风出名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开卷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对于四大名著,年少的时候最不喜欢读的就是《红楼梦》,一是觉得里面尽是一些儿女情长,没有其他几本书的格局大。二是文字过于冗余繁琐,记得上学的时候课本上摘选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初见,当时的我就纳闷,不就第一次见面吗,为啥写那么长的篇幅。

等到历经世事后再回想《红楼梦》里面的细节,才发现“红楼一梦,淡看一生”。

人人都知红楼好,可得读懂《红楼梦》真不容易,首先语言和现代人有隔膜,估计一般人一看那些文绉绉的文字就头大,更别提去体会其中文字的用意。第二体量大,有人统计过大概有个字。其中很多名字或者情节都有隐喻,人物关系也错综复杂,如果没有人帮你拎出一条线索,可能未必能看出其中的深意。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找一位资历深厚的老师来帮忙我们解读一下。

历年来,无数红学家在研究《红楼梦》,可是大多数都是从学术的角度来研究,但我们普通人读《红楼梦》更多的是为自己的生活锦上添花。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就说到: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

董梅老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她以精研《红楼梦》30年的功力,为读者架起一座理解《红楼梦》之美的桥梁,编著了一本《董梅红楼梦讲义》,这本书与其他讲《红楼梦》不同的是,她对《红楼梦》的解读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而是回归文本,将《红楼梦》的幽微和宏达如诗一般娓娓道来,进而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现代生活中,让我们对《红楼梦》的理解不仅仅是停留在一般文学的鉴赏上,而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出发,去破解那些蕴涵在其中的文化密码。

董梅红楼梦讲义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旗舰店¥43.06购买

在这本《董梅红楼梦讲义》中,董梅老师以五个板块为线索,从生活美学、文学杰作、象征符号、哲学打光、社会百态等方面,以30个问题为抓手,如同地图索引一般带读者全方位的领略“红楼”的原汁原味,拿下这座中国文化的高峰。

董梅老师曾说:跟着我读《红楼梦》,把朴素的日子过成良辰美景。

现在我们跟随董梅老师的脚步推开红楼之门,走进文本的大观园,体会红楼里所蕴含的人间烟火:

一、品三年大观园,挑看人生轨迹

人生就像莎士比亚的喜剧:早期是喜剧,中年是悲剧,晚年是历史剧。

董梅老师研究《红楼梦》,发现曹雪芹用了五十八回的篇幅来写大观园时代,但其实时间跨度只有三年,而这三年则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回看这大观园的三年时光,其实是由一部由盛转衰的家族史,也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轨迹的一种展现,更是一个人一生的写照。

这三年,虽然被称为“三春”,其实对应的是春、夏、秋三季的意象。

第一年,爱情与繁华。花月春风,诗酒风流。大观园的姐妹们一起吟诗作赋、游园宴饮,天真浪漫、无忧无虑。可谓是姹紫嫣红开个遍,只把那春花秋月等闲过。

第二年,争端和伤逝。利益的冲突逐渐显现出来,各家姐妹的感情也成为待解之谜。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第三年,凋零与败落。曾经繁华的荣国府,已是大厦将倾。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看似短短三年展现的是大观园的兴衰史,但其实这三年也是人生必经的三个阶段的真实写照:

人生无忧最少年,懵懵懂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成长阶段,轰轰烈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历经世事后,洗尽人间铅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是人生的必经阶段,也是社会发展规律使然。

很多人内心都逃避成长,但成长并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即便在曹雪芹编织的童话般的大观园里,宝玉依旧躲不过成长的洗礼。

所谓花开花落终有时,缘起缘灭无穷尽,我们可以怀念曾经的惊艳时光,但不必像宝玉一样过于焦灼在这个状态里,因为成长本就是一趟有去无回的旅行,与其去排斥,不如去接受。

二、观红楼儿女,浅谈生活美学

人能感受到什么常常是一种天分。对于任何人而言,与其说感受到了美是什么,不如说从心灵的原乡找寻到什么。

初看《红楼梦》时,很不理解为什么曹雪芹花了很多笔墨去写人物的服饰、房间内的布景。

看完董梅老师的解读,才知曹雪芹的匠心独运。原来《红楼梦》也是一部生活美学百科大书,红楼里的一杯一茶、一花一叶都含有独特的寓意。

董梅老师选择了《红楼梦》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解析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心灵生活之间的关系,让我们以此来构建自己生活的美学。

王熙凤可谓是生活物质性的代表,她把荣国府打理得井井有条,但是她却过于追求物质,导致在生活中一点精神的灵光都没有,最后也终究被自己的贪婪和自私所断送。

贾母可谓是审美性的代表,她出生名人之家,地位显赫,即便到了晚年,依旧对生活抱有好奇心,也通过在贵族圈的耳濡目染,对美有自己理解。所以会有中秋之夜,风清月白,笛声一段,元宵佳节,红火热闹,萧声一曲。可是她的这些审美,终究是阳春白雪,过于奢华,不适合我们这种普通大众。

林黛玉则是天然性的代表,她善于从天地万物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颇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味。所以才会见到花朵凋零感叹道“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样一看,是否觉得所谓的生活美学,其实反映的我们内心所追求的东西。

近年来,李子柒烟火般的生活视频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我想她火的原因,其实是把“红楼”里的三个生活维度糅合在一起,给大家编织出一出世外桃源。

她有打理生活的技能,能自己染布做衣服,能自己搭建夏日凉亭。

她也有生活的审美观,做出的食物然不能在屏幕外品尝其味道,却一观其色泽、形状、搭配,就能让人赏心悦目。

她身上也有自然的天性,她食材大多数是自己种植或者去野外采摘,颇有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味道。

说到李子柒,我想到沈复和芸娘,它们一生没有大富大贵,却并不妨碍它们将自己的生活经营的风雅又不失活泼。没有茗茶,芸娘便把茶叶包好放进荷花里,等第二天荷花开放之时再取出,用雨水冲泡,可谓别有一番滋味。没有钱建造园林景观,就自己捡来石头堆砌假山,植上绿萍,小盆景也美不胜收。

生活美学就是这样,因为没有勉强,没有躁乱,虽无大志,但却乐在其中。

现在想想,其实想过诗意一般的生活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支撑,只需保持一份热爱生活的心境即可。

三、品红楼一梦,探寻生命意义所在

原来人生的过渡,但是百般艰难,一天蓦然回首,已是飞渡千山。

董梅老师在讲述《红楼梦》时,总是会用一句“梦破乃有《红楼梦》”开篇。

因为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就说到: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只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由此可见,作者已然出梦,但仍有伟力返虚入实,用四句话点破故事结局:

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

美中不足,好事多魔。

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

究竟是到头一门,万境皆空。

最后故事落脚点“空”,那这一段红楼一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难道如同黄粱一梦,告诉我们,人生一场无非是个笑话,最终都成空。

其实这里的“空”和《西游记》中孙悟空名字里的“空”有同样的意思,菩提祖师给孙悟空取名“空”时说道:鸿蒙初辟原无性,打破顽空需悟空。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编写了两个神话故事——通灵石和绛珠草,通灵石往红尘走一遭,是为了“证空”,它在人间历经繁华,到头来还是回归大山,做回石头。而绛珠草则是为了“证情”,把自己一生所有的泪水都还他。

看似空是结局,其实情是归处,空是过程。书中说到,空空道人在阅读抄录此书时,竟然三观尽毁,遂改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以此证明情已超越了空。

《大般若经》中说到:万境归空,不舍有情。空是自然法则,就如同死亡必将到来。但不能因为一切终将成空就否定生命的意义所在,就随意摆烂。

即便历经世态炎凉或悲欢离合,万物的存在都归于空,而始终抱有“情”,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则是为生命注入存在意义。

就如同曹雪芹一样,即便出梦,可依旧会对红楼里的一花一草一人一物抱有深情,如果不是有情,怎会惹得一把辛酸泪呢?

哲学家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万境皆空,不改深情,这或许是是对《红楼梦》最好的解释吧。

歌德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而阅读一部经典名著,则是与一个时代、一位伟人对话。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人生之书,想要读懂它的内涵,不妨看看这本《董梅红楼梦讲义》,跟随董梅老师把红楼一梦照进我们的生活里,赋予现代人的烟火气息。

不管你看没看《红楼梦》,这本《董梅红楼梦讲义》都值得一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