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徐德景父子共同演奏笙和唢呐。 乌娅娜 摄
中新网呼和浩特10月31日电题:研究胡笳制作六十余载“民间艺人”让古老乐器重获新生
作者乌娅娜
“从8岁开始到今年71岁,我从未离开过胡笳,我只想着两件事,把它做出来,并且传承下去。”如今,徐德景老人生活的全部内容仍然是这两件事。
徐德景出生在山东枣庄的一个音乐世家,从祖父辈到父辈都是有名的唢呐民间艺人。徐德景的父亲在他3岁时就去世了,徐德景便跟着堂哥学习唢呐、笙、笛子等乐器。
在徐德景8岁那年,第一次见到了胡笳。徐德景回忆说:“当时我堂哥把这个乐器拿给我,说是我父亲当年四处游历时带回来的,名字叫胡笳。让我看看能不能自己做出来。”由于胡笳的由来和制作方法已无从考究,也没有任何记载,徐德景便下定决心,要把胡笳制作出来。
图为徐德景吹奏胡笳。 乌娅娜摄
据公开资料记载,秦汉时期便有了最原始的胡笳。汉末时期蔡文姬写下的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就因胡笳音色低沉,可细腻地表达流落塞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由于会乐器演奏,徐德景入伍转业留在了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铁路文工团,工作、演出之余,他一门心思研究胡笳制作。“当时做一个不成,再做一个还不成,只能一点点钻研,数不清浪费了多少木料,第一次把这个乐器做出来的时候,只能吹出3个音,并不适合演奏。再不断改良,慢慢能吹出6个音,一直到年形成了现在的格局,能够吹出8个音。”拿着自己做出的胡笳,徐德景老人满脸欣慰地说。
胡笳制作成功,徐德景便培养大儿子徐茂国吹奏。徐德景说:“我制作,得有人来吹响,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在徐茂国看来,徐德景既是父亲,也是严师。
“从小父亲就培养我们学习乐器,小时候每天写完作业都要练功,不能像别的小朋友那样出去玩,假期也得在家练习,对父亲产生了很多怨恨。后来长大了,接触了很多西洋乐器,觉得父亲每天鼓捣的唢呐、笙、笛子、胡笳特别老土,心中很叛逆。直到现在,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才明白了我们传统音乐的魅力,也更理解了父亲一辈的坚持。”徐茂国说道。
图为徐德景珍藏的部分乐器。 乌娅娜摄
现在,徐茂国也不遗余力地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胡笳。
谈及未来,徐德景说道:“我现在有两支胡笳,大儿子拿一支演奏传承,我留一支为以后制作当参考。接下来,我希望把这个胡笳做得更适合现代演奏的需要,想增加音阶,现在做出来是C调的,D调和F调的都要做,也要加伴音。”
一个小院,一个木工车床,在无数的工具模型中,徐德景仍然恋恋不舍地制作研究着胡笳,让这个古老的乐曲重获新生。(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982.html